|
|
跨学科攻坚+产学研联动,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 |
|
今年两会期间,“具身智能”首次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一个高度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具身智能涉及计算机科学、机器人学、控制系统、集成电路、科技伦理等多个领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方向。
为研发具有自主探索能力、可持续进化且符合人类价值观的智能体,推动未来人机协同与智能社会的变革,今年1月,复旦大学成立了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
3月31日,在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正式揭牌仪式暨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战略研讨会上,来自学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共聚一堂,共同擘画研究院的发展蓝图。
?
强调“可信”的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极大拓展了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和应用场景,已成为当前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焦点之一,更是世界各国竞相探索的前沿方向。
但事实上,“具身智能”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50年,图灵就在那篇提出“图灵测试”的著名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预见了机器智能可能经历“离身”到“具身”的演变。
然而,由于技术发展的局限,“具身智能”长期以来仅停留于理论构想的层面。直到近年来,随着视觉-语言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具身智能逐渐开始从数字空间走进物理世界。
“作为双一流高校,复旦大学理应在国家的科技创新当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表示。
在此背景下,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这一校内实体运行科研机构应运而生,专注于具身智能的前沿研究与应用落地,重点关注基础模型、数据引擎、具身交互、本体研制、可信机制五大方向。
具体而言,研究院将研发新一代具身基础模型,实现跨本体、跨场景、跨任务的泛化能力,推动实现通用具身智能;研发多源异构数据采集与融合技术,打造高质量数据引擎,为具身智能研究提供可持续的数据支撑;研究拟人行为、情感和交互,推动实现更自然、更人性化的具身交互体验;融合仿生结构、智能感知等技术,打造兼具敏捷性与适应性的具身智能物理载体;聚焦风险感知与价值对齐,构建完善的可信评估与增强体系,使智能体的决策和行为符合人类价值观。
姜育刚强调:“当前人工智能以及具身智能发展的过程中,投毒攻击、物理对抗攻击、隐私窃取等问题频频发生。在推动具身智能全链条研究的过程当中,需高度关注安全可信的问题。”
因此,研究院名字中专门加上了“可信”二字。姜育刚解释:“可信具身智能指具备物理身体、能与环境交互并进行鲁棒感知、学习与决策的智能体,其行为不仅遵循人类价值观,还能持续自我进化。”、
整合多方资源,加速全链条攻关
具身智能展现出多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特性。一方面,具身智能综合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学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多个分支学科;另一方面,具身智能的发展也需要材料、机械控制、微电子、数学、神经科学、认知伦理等学科支撑。
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将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面向全球招聘高端人才,汇聚来自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学、控制系统和科技伦理等多个学科的顶尖专家。
“这一创新平台的诞生是复旦大学推动科技创新、深化学科交叉、服务社会发展的主动作为,是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人工智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实践。”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当天的致辞中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目前已集聚了复旦大学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前期在相关领域已取得系列代表性成果,为研究院后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揭牌仪式现场,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的几项代表性成果同期发布。
复旦大学教授邱锡鹏发布了研究院视觉与语言团队联合构建的多模态具身模型,这一成果有望解决具身模型在交互方面的瓶颈问题,实现新的突破。
数据被称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石油”,复旦大学副教授吴祖煊发布了细粒度时空描述数据集Inst-It和大规模复杂任务操作数据集VLABench。吴祖煊介绍,这两个数据集不仅能提升具身智能体的感知与执行能力,也将成为不同技术路径的“试金石”,有助于推动具身智能的发展。
“在实际落地场景中,我们发现很多模型虽然能力很强,但存在很多安全可信的问题。”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马兴军发布了可信人工智能开放社区平台OpenTAI。马兴军团队致力于打造一个安全可信的技术体系,通过联合多国研究机构整合相关领域的数据集、评测基准和主流算法,推进可信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而保障在具身智能场景下智能体的行为安全、可信。
与行业深度结合,重点关注先进制造业
具身智能是一门直面应用的学科,在工业制造、家庭服务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结合具身智能的学科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提前谋划布局,打出跨学科攻坚+产学研联动的“组合拳”,从源头设计构建具备物理身体、能与现实世界交互、安全可信的智能系统。
“我们将围绕领域重要问题开展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创新高峰、打造人才高地,并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动技术落地。”姜育刚表示。
在揭牌仪式现场,复旦大学携手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富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优复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建设的校企联合实验室集体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具身智能技术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技术路径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对高风险、高价值问题的前沿探索尤为关键。“我们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具身智能逐步落地到一些应用场景中,先进制造是我们当前重点布局落地的一个方向,未来也将逐步在康养和家居服务等场景中推动落地。”姜育刚解释,“先进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利用具身智能技术对各环节进行重塑是打造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当天亮相的校企联合实验室中,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与宝信合作的校企联合实验室便将聚焦先进制造场景展开系列工作。实验室计划针对钢铁厂车间高温、水汽、粉尘弥漫的特殊环境,开发具备耐高温抗干扰特性,能在复杂环境中完成生产操作的智能机器人。
面向未来,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将构建从基础理论到技术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与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加速技术转化,赋能产业发展,助推智能社会的未来变革。
复旦大学也将为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支持其在机构运行、人才引育、考核激励等方面主动探索创新机制,营造勇于突破、追求卓越的学术生态。复旦科创投资基金将提供F-LAB孵化平台,挖掘和培养具备高水平成果转化能力的青年科学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