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2025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成果发布会”在北京首钢园举办。会上发布了中国科幻产业发展、中国科幻产业消费市场、中国科幻海外新兴市场传播、中国科幻技术装备四项成果。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岩详细解读了《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他指出,科幻产业的营收波动是行业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当前整体趋势向好,技术创新不断丰富产业形态。除了成熟的领域外,舞台剧、剧本杀等新兴板块也在快速成长,展现出强大的潜力。尽管目前营收数据令人鼓舞,但我们更应关注衍生品市场等科幻产业领域可资拓展的空间巨大。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玲发布《2025中国科幻产业消费市场报告》。报告显示消费者普遍对中国科幻产业的未来持乐观态度,尤其对资金投入与产业宣传呼声强烈,表现出对科幻产业创新与突破的迫切需求。报告指出,科幻消费不仅是休闲娱乐,更承载着认知提升与沉浸体验的深层动机,凸显科幻文化在科学素养、视野拓展及哲学思考上的独特价值。尽管如此,科幻市场潜力尚未完全释放,尤其在年轻群体和高收入阶层中,消费频次与参与度仍有提升空间。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姚利芬发布《中国科幻海外新兴市场传播报告(2022—2024年)》,报告显示,中国科幻海外新兴市场整体热度飞速攀升,巴西市场断层领先;科幻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其中游戏表现最为抢眼。2022至2024年间,海外新兴市场媒体报道数量呈下降趋势,对中国科幻的报道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偏好。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崔亚娟发布《2025中国科幻技术装备产业报告》,2024年国内科幻技术装备产业的营收总额达275.07亿元,特效制作和云技术成为核心技术驱动力。报告特别指出,2024年是中国科幻产业从“内容爆发”迈向“技术驱动”的关键节点。未来,随着中国科幻产业规模持续延拓,科幻技术装备领域的贡献率有望增长。细分领域如脑机接口交互设备、量子计算辅助内容生成或将迎来爆发点,重塑科幻体验边界。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指出,当前科幻产业发展面临三项核心任务:首先,回应时代的召唤,探索科幻产业作为创新形态在时代变革中的独特使命;其次,需审视技术革新对科幻产业的深远影响,构建科技与产业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机制;最后,要建立健全的科幻产业生态系统,推动提升中国科幻的全球影响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