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十万1型糖尿病患者中,每天要扎7次手指测血糖,注射4次胰岛素,有65%患者经历过夜间严重低血糖的生死时刻,但只有不到20%患者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3月29日,1型糖尿病专病大模型在安徽合肥发布。发布会上,安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翁建平罗列了三组数字。
1型糖尿病专病大模型发布。安徽医科大学供图
?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胰岛β细胞被破坏,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近年来,全球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显著。通过早期诊断和干预,能预防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对促进1型糖尿病关口前移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1型糖尿病专病大模型是国家科技创新2030“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重大专项的核心成果,由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推动,瞄准1型糖尿病诊疗痛点,翁建平担任首席科学家,联合高校科研团队和相关企业协同攻关。
1型糖尿病专病大模型以“权威知识中枢”“动态感知网络”“决策支持引擎”三大技术支柱为核心,实现了多项突破。一是集成65个专科场景临床路径、135部诊疗指南以及2000万份真实病例数据,构建起全球最大1型糖尿病知识图谱;二是依托AIoT技术实时监测14维代谢参数,使异常血糖捕捉灵敏度达99.2%,较传统方式提升40%;三是可生成膳食、运动、胰岛素调整等八大维度个性化方案,推动诊疗迈入“千人千策”精准时代。
“1型糖尿病专病大模型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将重构1型糖尿病‘筛-诊-治-管’全病程管理闭环,为患者打造贯穿预防、干预、康复的全周期智慧化服务生态。”翁建平表示。
据悉,此次成果发布会是“西递科学论坛”基础医学专场暨第五届长青论坛的重要内容之一,由安徽医科大学联合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等单位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基础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受邀参加论坛,将围绕学科前沿、技术创新及交叉融合等主题开展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
“学校近年来坚持科技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平台和契机,进一步汇聚学术资源,促进多学科交叉,推动医防融合,产出更多成果,构建健康管理新体系,以安医力量更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安徽医科大学学术副校长黄志锋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