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3/31 9:29:15
选择字号:
拉响健康警报,摆脱无“重”负担
体重管理为何如此重要?原来答案是……

 

“体重管理已成为慢性病防控的重要一环,超重和肥胖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甚至部分癌症的发生。”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提到,当前危害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来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其很多致病因素与每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饮食和体育锻炼都密切相关。

其实,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民政部、教育部等15个部门已启动了“体重管理年”行动,首期三年行动的目标是在全社会推广健康饮食和积极运动的良好生活方式。

近期,雷海潮在重提“体重管理年”时表示,体重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持续推进,因此国家提出“健康体重一起行动”的口号,希望通过政府、行业、单位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体重管理的社会环境。

隐形杀手:慢病高发的根源之一

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严峻。2025年1月发布的《肥胖症中国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中国成年人超重率已达34.3%,肥胖症患病率为16.4%。青少年和儿童的超重及肥胖问题同样不容忽视,6~17岁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为6.8%,肥胖率则达到3.6%。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超重还是肥胖呢?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标准是身体质量指数(BMI)。其计算方法为:BMI = 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根据中国成人BMI评判标准,正常范围为18.5kg/m2≤BMI<24.0kg/m2,BMI在24.0kg/m2至28.0kg/m2之间属于超重,BMI≥28.0kg/m2则为肥胖。对于儿童来说,7岁以下采用年龄别BMI的标准差进行评估,而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则根据性别和年龄别BMI标准来筛查超重或肥胖情况。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明确指出,肥胖与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13种癌症的风险呈正相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金奎表示:“如果不彻底改变肥胖的流行趋势,我国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未来10年几乎将翻一番。”

那么,肥胖究竟是如何“喂养”癌细胞的呢?

首先,肥胖导致激素失衡,尤其是女性绝经后的脂肪细胞会生成大量雌激素,这成为癌细胞的“营养液”,使乳腺癌风险显著升高。其次,肥胖者普遍伴有胰岛素抵抗,血液中的高胰岛素水平激活了促癌通路,提升胰腺癌的死亡率。其次,肥胖引发体内慢性炎症,炎症因子(如IL-6、CRP)的升高会持续损伤DNA,导致基因突变累积,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最后,肥胖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免疫细胞的活性,使癌细胞获得“保护伞”,加速肿瘤生长并降低免疫治疗的效果。研究表明,绝经后肥胖女性乳腺癌的风险增加20%~40%,肥胖女性子宫内膜癌的患病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4倍,而肥胖与结直肠癌、胰腺癌的发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肥胖者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24%和1.5倍。

《肥胖症中国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强调,肥胖症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规范化与系统化的临床诊疗对于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政策引领:各地推进“体重管理年”

雷海潮表示,在我国推进体重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防治结合”成为了重要举措。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引导医疗卫生机构逐步设立体重管理门诊,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专业咨询,助力公众科学管理体重,降低慢性病风险,改善健康状况。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多地医院已积极推进体重管理门诊的建设。其中,部分医院相继开设了体重管理门诊。

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设了体重管理门诊,结合基因检测、人体成分分析等技术,为超重肥胖患者提供精准诊疗方案,目前已接诊超过300例。

3月7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到2025年底,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中,提供体重管理及肥胖症诊疗服务的覆盖率不低于50%;2026年底要提升至80%。

3月12日,北京协和医院依托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新设立了体重管理联合门诊。该门诊由临床营养科、内分泌科和中医科医生共同出诊,为超重及肥胖患者提供个体化、科学化的综合诊疗方案。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表示,开设体重管理联合门诊,是医院贯彻落实“体重管理年”活动的具体举措,主要是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全方位帮助体重超重和肥胖人群树立体重管理意识,掌握科学的体重管理方法,逐步养成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体重管理推行的关键是,如何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发挥MDT模式的优势,以确保患者获得系统化、个体化的管理方案。

在这方面,已有成熟经验的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提交了一份“优秀答案”。作为2019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针对减重降糖的实体化多学科诊疗中心、全国首批“减重代谢外科示范单位”,其不断优化MDT模式,以提升体重管理的整体效能。

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孟化认为,要真正发挥MDT模式的优势,各科室应避免仅关注自身擅长的手段,MDT模式需从“形式协作”转向“实质融合”。

孟化强调,只有打破按治疗手段划分的管理模式,减少患者在不同科室间来回奔波,从“技术供给方视角”转向“患者健康结局视角”,才是真正为患者着想。

创新技术:科学减重的全新路径

“减重方案有很多,但对于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药物诊疗等方法干预效果不明显的、严重肥胖的患者来说,代谢减重手术已被证明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孟化补充,代谢减重手术不仅能有效降低体重,还可改善T2DM、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多种代谢相关疾病。

代谢减重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其手术方式经过不断优化,使术后恢复更快、创伤更小。传统的腹腔镜减重手术通常需要多个切口,而孟化作为“对称三孔袖状胃切除术”和“对称三孔胃旁路术”技术的创始人,在2023年颁布该手术操作指南。其手术仅需在腹部打三个小孔——肚脐一个孔,左右对称两个孔,形似“两个眼睛一个嘴巴”。该手术无需开腹,患者手术后无尿管、胃管、引流管,术后2小时即可下地、喝水、上厕所,患者术后一两天内就可以出院。

《柳叶刀》的一项研究表明,代谢减重手术可使37.5%的2型糖尿病重症患者病情持续缓解10年。代谢减重手术后10年,仍有87.5%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小于7.0%。它同时降低了重大慢病的发生率。有统计结果显示,接受代谢减重手术的肥胖成人患癌症的风险可降低32%。

当然,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代谢减重手术。有哪些患者适合呢?

孟化告诉记者,手术的适应证主要依据BMI以及患者的健康状况、合并症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对于 BMI<27.5 kg/m2的患者通常不建议进行手术; BMI 介于 27.5kg/m2~37.5 kg/m2之间的患者则需根据药物、营养等治疗情况和个人意愿来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对于改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药物诊疗等方法干预效果不明显,且BMI 超过 37.5 kg/m2的患者,无论是否存在合并症,均推荐进行代谢减重手术。

除了代谢减重手术,孟化还创新性地使用了胃镜下射频消融(DMR)糖尿病治疗技术。该治疗技术(十二指肠黏膜重塑术)也是世界首创,为正常体重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不开刀”新手段。它的治疗原理是,鉴于糖尿病患者十二指肠黏膜因经受损或老化,导致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感知能力降低,进而引起血糖升高,通过清除受损的黏膜,使新生健康的黏膜恢复对碳水化合物的敏感性,从而改善血糖控制。自2023年开展以来,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28例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除手术干预,中日友好医院还采用个性化营养干预、药物治疗、运动管理等多种手段为患者提供体重管理方法。近年来,新型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类药物的应用为超重及肥胖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此外,中医在体重管理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科副主任武曦蔼介绍,中医通过体质辨识、针灸、推拿、埋线、药物调理等方法,帮助患者调节代谢,提高减重效果。“我们倡导中西医结合、内外兼修的理念,助力患者科学管理体重。”

治病求本:智能化系统助力体重管理

“只有持续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才能真正实现稳步减重。”孟化表示,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通过全生命周期患者管理软件,为术后患者提供便捷的健康监测手段。患者可借助院内采集终端和家庭智能设备,实时记录体重、体脂、血糖、血压等体征数据。医生依据患者的个体化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减重方案,并联合医联体单位的专业运动康复师和营养师,为患者提供科学的运动和饮食建议,帮助其了解并改善身体状况。

此外,该系统还通过患教课堂、自动提醒等功能,强化主动干预和随访管理,使医生能够长期跟踪患者的健康状况,确保减重效果的持续性。

同样注重全周期健康管理的还有北京航天总医院。该院健康管理医学科自2016年起,构建了“临床医师+注册营养师+运动管理师+健康管理师”四师协同管理模式。

在“四师共管”体系中,临床医师通过BMI、腰围、空腹血糖等12项指标进行风险评估,建立了肥胖分级诊疗标准。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的患者,医师会制定阶梯式的药物干预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注册营养师根据Harris-Benedict方程个性化计算能量缺口,并采用“彩虹饮食法”指导膳食结构调整。该方法能精确调控患者的日均热量摄入,将误差控制在±100 kcal以内。同时,运动管理师设计了“HIIT+抗阻训练”动态方案,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运动强度。

健康管理师利用PDCA循环管理系统,通过医院自主研发的“航天健康云平台”进行个性化健康处方的推送,在每周的线下互动课堂帮助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该平台集成了电子报告、可穿戴设备监测和AI膳食分析等功能,不仅实现了体成分数据可视化呈现,还能自动生成个性化运动处方,并进行营养摄入与消耗的动态平衡预警。

“相比于单纯关注‘人的胖’,更重要的是关心‘胖的人’。”孟化认为,“减重治疗的核心不仅是降低体重,更要关注导致肥胖的深层原因。”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言,“治病必求于本”。

孟化表示,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代谢功能、生活方式以及调节心理因素等是治疗肥胖症的根本。减重治疗是对患者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只有通过个性化的医疗干预、科学的生活方式指导以及长期的随访管理,才能真正帮助患者实现健康减重,改善代谢状态,从根本上提升生活质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科学家撰文探讨甲醇制烯烃领域相关发展 新型双金属协同催化体系助力多相催化加氢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