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在2025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开幕式上,全国科技成果转化协作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正式成立。联盟由国内13家机构共同倡议发起,各成员单位秉持“品牌共塑、标准共制、人员互认、数据互通、资源共享”的理念,致力于构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协同体系。
联盟的首批发起单位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创新区域,包括北京首都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广州)股份有限公司、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天津天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安徽)有限公司、武汉市技术转移研究院、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重庆技术转移研究院、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据悉,自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通过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升,但区域间转化服务能力失衡、技术要素流通梗阻等问题仍待破解。联盟的成立旨在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破跨区域、跨领域的协作壁垒,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北京首都科技发展集团董事长朱晓宇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聚焦基础创新、源头创新,与联盟成员紧密合作,共同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新路径,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表示:“加入联盟,我们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覆盖‘技术需求—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协同网络,呼应‘十四五’强化全球创新资源配置的要求。”他希望联盟发挥“转换器”作用,联通区域创新与国家战略,搭建数据共享枢纽,增强产业链韧性协同,聚力突破关键技术难题。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董事长秦海鸥介绍:“我们中心自主研发成果需求生成算法并通过国家备案审批。未来我们将继续依托人工智能(AI)开展有组织的成果转化,为联盟提供从需求预判到落地的全链条赋能,助力形成全国科技成果转化协同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未来,联盟将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推动国家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地实施;加强区域间协作与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转化效率和成功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