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唇形科植物已经困扰了我们好几年,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帮助我们一起鉴定?”
2023年的情人节当天,一封由克罗地亚共和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Bo?tjan Surina发送的求助邮件,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张奠湘研究员的邮箱中。发现与唇形科有关,他立刻把邮件转给自己的学生李波,因为这正是李波专注的研究领域。
最近,这一未知的唇形科植物终于以一个全新的属——岩野芝麻属,发表于国际植物分类协会会刊《分类群》上。
未知的植物明明采集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黑山,欧洲学者为何会向中国求助?
从黑山到中国
早在2016年,李波与张奠湘曾与美国、英国及中国学者合作,发表了唇形科植物的亚科级新分类系统。这一新系统使用分子数据,重新梳理整合了全球范围内唇形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就像是给唇形科植物更新了“家谱”,便于其他学者查询。
Bo?tjan Surina正是读到了这篇文章,才找上了中国学者。
Bo?tjan Surina在邮件中讲述,2019年初夏的一次户外科考时,黑山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标本负责人 Sne?ana Dragi?evi?,在黑山南部的喀斯特山地采集到了这件令人困惑的植物标本。之后,欧洲学者对植物进行了培养,并做了细胞叶绿体DNA片段分析,基本锁定未知植物属于唇形科的野芝麻亚科。但由于缺少更全面的基因组数据,很难进一步鉴定。
“野芝麻亚科有60多个属,我当时心里也犯嘀咕,这到底是什么植物?总之,想要明确它是什么属,现有的DNA片段还不够。”论文通讯作者李波解释,如果用唇形科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就能做更为细致的解析,从而确定它在进化树上的位置。
“因为叶绿体基因组很大,其有效识别位点更多。把未知植物与更大的数据库做比对,基于更多位点得出的系统发育结论会更准确。”
情人节的第二天,李波随即给Bo?tjan Surina回信,表示国内有一个尚未发表的叶绿体基因组数据集,对于植物鉴定很有帮助。为此,李波还专门找到了该数据集的贡献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向春雷研究员。
跨国界的三人核心团队组建完成。
黑山特有种,发现即濒危
两个月后,这种未知植物的叶片DNA材料,跨过欧亚大陆,到了李波和向春雷手上。
两人基于唇形科的代表性取样及野芝麻亚科已知60个属的序列,对未知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精准确定,这一新物种是野芝麻族早期分化的一个分支。
从形态特征来说,这一植物有着唇形科的基本特征,例如茎四棱、叶对生、花冠唇形、花柱基生、4小坚果。此外,它的形态结构上还有一些独特之处,例如其叶片的裂片顶端具有排水器,小坚果基部有肉质附属物,而同一亚科其他属的植物均没有类似结构。
更有趣的是,它的染色体数目是32条,其他唇形科植物常为36条。另外,它还有着不寻常的、狭窄的生态位,这种植物仅生长于黑山喀斯特山区500至700米的岩壁上。
综合考虑,研究团队确定,这是野芝麻亚科的一个新属。
由于这一植物仅生长在垂直的岩壁和石块的钙质裂缝中,属名由”Petro”(意为岩石)和“lamium”(野芝麻属名)组合而成,以表示独特的栖息地及亲缘关系。种加词crnojevicii,则与当地历史有关。Crnojevi?是黑山中世纪王朝的名字,在历史上,该王朝负责这一植物发现地区的防御工事。
A:岩野芝麻属的生境。B、C:阳面和阴面生长的Petrolamium crnojevicii。李波供图
?
植物新类群的发现与命名,看似是分类学界的日常,依靠的却是分类学家日积月累的知识储备。当知识储备系统化以后,即便是跨越山海的异域植物,科学家也能帮它找到“家”。
这个新属的发表,也激励了黑山当地的研究人员。如今在欧洲大陆发现新属是鲜有的事,这一植物作为黑山的特有种,甚至可能在未来成为黑山植物学的标志。
与此同时,原始植物的采集者Sne?ana Dragi?evi? 强调,这种植物的栖息地非常脆弱,目前它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未来需要更多的关照与保护。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tax.1331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