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诺奖得主、“准晶体”发现者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走进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并以《从童年好奇到诺奖荣耀:科学与工程的探索之旅》为题,分享了他自己对科研和教育的看法。
记者了解到,谢赫特曼曾因发现“准晶体”这一新型材料而遭受长达10年的反对,备受质疑的他甚至被要求离开原本的研究小组。但正是凭借“准晶体”这一发现,他最终荣获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丹·谢赫特曼做客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博雅讲坛”。李海珊 摄
?
讲座中,谢赫特曼以个人成长轨迹为脉络,用生动平实的语言回溯了童年时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如何引领他踏上科学探索之路,介绍了自己在研究“准晶体”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突破,鼓励同学们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勇于挑战传统思维。
谢赫特曼于1982年发现的“准晶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化学家们看待固体物质的方式。在此之前,学界普遍认为原子在晶体内呈对称模式分布,而谢赫特曼发现的“准晶体”具有与晶体相似的长程有序的原子排列,却不具备晶体的平移对称性。
这一惊人发现在当时引发了很多争议。两届诺奖得主莱纳斯·鲍林公开质疑:“世界上没有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然而,谢赫特曼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复现证据出现,这一发现最终使得科学家们重新审视对物质本质的观念。
面对质疑,“如何坚信自己是对的?”讲座中有人这样问道。
“因为我是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专家,同时精通晶体学和快速凝固材料,这种复合专业背景是他人所不具备的。”谢赫特曼表示,人们在掌握现有知识体系的同时,要明白并非所有内容都永恒正确。
“如果你能推动变革,就放手去做——但前提是成为某个你热爱的细分领域的专家。”谢赫特曼指出,专业性的建立带来直面质疑的底气:“欢迎复现我的实验来证伪,但不要用旧教科书反驳——科学家的使命就是改写教科书!”
在过往人生中,谢赫特曼遇到的挑战不止质疑。但他总是把挑战看作客观存在的前进目标,而不是消极的障碍。譬如,该如何理解复杂艰深的知识?如何做好科研?时间沉淀、经验积累与全情投入缺一不可,他也是这样做的:努力钻研最终成为电子显微镜技术领域的专家,力所不及之处便与科学家们协作攻关。
他指出,优秀的论文往往源于杰出研究者们的多维贡献,每个人从不同视角拼合出更完整的科学图景。因此,成为一名科学家不仅意味着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还要持续学习、保持合作精神、对世界永怀好奇。
实际上,正是好奇与兴趣让谢赫特曼一步步获得今天的成就。
回望来路,84岁的谢赫特曼感慨道,人生重大转折往往源于偶然:偶然和同事的一场对话让他确定了研究的起始方向——快速凝固技术;偶然获得的工作机会,让他回到以色列。科学与人生皆充满未知,因此“不要把生活视为理所当然,要明智地生活。”
对于想从事科研的同学,谢赫特曼建议他们多关注生物学方向,并通过科研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尽管这不是我的专业领域,但我认为,在这个领域,有很多未知在等待我们揭开,在未来会有重大突破。当然,重要的是,大家应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大学里要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
此次活动是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博雅讲坛”的第十讲。活动中,谢赫特曼还来到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的广东省数据科学与技术交叉应用重点实验室,深入了解珠海在低空飞行技术、智能空调管理系统、城市落水监测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