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系列情景大师课《探秘辛追夫人的衣柜》,作为开学第一课走进湖南博物院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并邀请了湖南博物院藏品保护中心副主任董鲜艳以及来自项目校石门县太平镇平安希望学校的两位小嘉宾,了解辛追夫人墓葬所出土的纺织品文物、共同探寻古代织物的秘密。
课程中,董鲜艳首先解开了镇馆之宝——素纱单衣的秘密。辛追夫人墓葬中的丝织品体现了很高的技术含量,例如素纱单衣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缫丝技艺;印花敷彩纱丝绵袍上的印花敷彩纱,采用先印后绘的方法,让花纹既精细又立体。

展示纺织品文物修复工作过程。主办方供图
课堂还进入文物修复工作室,亲身了解文物的修复过程。正在对“原褐色娟管袖对襟夹袍”做修复的周湘湘介绍了一件文物的完整修复过程:文物先从考古现场提取,运送到修复工作室后,他们会对文物进行病害分析、调查、拍照,进而完成修复方案,根据方案进行物品的清洗、消毒、阴干、整形、染色、用针线加固缝补,最后放入篮匣进入库房。完成一件文物的破损修复大概需要3至6个月的时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业度。修复时也会用到电子仪器,如电子显微镜,通过60倍的放大效果,能看清不同丝织物所采用的织造方法,像平纹、斜纹、提花等。

青少年在郑策老师的指导下体验织物染色。主办方供图
马王堆出土的织物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色彩丰富,两位同学在郑策老师的指导下,经过选色、调色、固色、清洗等步骤,完成了自己的扎染初体验。
董鲜艳分享了20年文物修复经历的感受:“文物的保护修复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修复不同文物时会采用不同的仪器来检测观察,因此科技的发展对文物修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虽能带来许多便利,但始终无法取代人的精细操作。作为一名合格的文保人员,一定要有工匠精神、对文物有敬畏之心,面对困难要有坚持不懈的决心,拥有不同领域的知识储备以及较高的专业综合素养,才能对不同文物做出专业的判断,选择最适合的修复方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