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团队研究报道了2016~2017年中国重庆盐井沟大垭口动物群的化石新发现,并重新讨论了大垭口动物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地质年代。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第四纪科学评论》。
早-中更新世气候转换期曾发生过剧烈的气候波动和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导致了古人类的迁徙、动植物物种的灭绝及新物种的产生等,此前,中国的大哺乳动物在该时期的响应并未受太多关注。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团队首次获得了盐井沟地区动物群最古老的年代数据为距今约1.01Ma,表明大垭口动物群年代处在早更新世中-晚过渡期,为研究中国哺乳动物对早-中更新世气候转换期的响应提供了范本。
重庆大垭口周边在早更新世中-晚期的生态场景。研究团队供图
?
大垭口新发现的食肉类、长鼻类、奇蹄类头骨及牙齿化石。研究团队供图
在大垭口动物群的化石中,研究团队研究发现该点哺乳动物共计5目11科18属19种,其中大熊猫武陵山亚种、云豹、中国貘、丽牛等物种为盐井沟地区的首次发现。研究依据大垭口动物群重建了该地区在早更新世中-晚过渡期的古生态环境,认为该地区在早更新世中-晚过渡期处在一个多山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出现乔木、灌木混合及发育河流为主要特点。
经过对大垭口动物群在欧亚大陆内的科学重要性的探讨,研究认为,相比非洲和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早-中更新世气候转换期?(EMPT)的气候剧烈波动和生态变化对处在中-低纬度中国南方大哺乳动物的影响被低估。此外,大垭口发现的现代云豹和虎的化石记录表明,古中华虎向现代虎的转变可能代表大型猫科动物对EMPT初始阶段气候与生态变化的响应。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5.10919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