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15届凝聚态物质与极化中子研究国际会议(以下简称PNCMI 2025)在广东东莞召开。这是该会议自1996年在俄罗斯杜布纳首次举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首次在中国举办。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
记者了解到,PNCMI 2025是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的系列活动之一,会议为期5天,主要聚焦国内外极化中子平台的建设和极化中子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的最新应用,探讨极化中子领域的未来发展。来自国内外20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70多位专家参会。
“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建成了我国首个极化中子实验平台,完成了极化中子全链条研发,为后续基于宏观量子现象的超导应用研发、电动汽车等领域转动马达效率的提升提供关键测量平台。”PNCMI 2025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童欣表示,中子是一种不带电的基本粒子,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广泛用于材料结构与动力学的测量。中子具有磁矩,每个中子像原子级别的小磁针,可以用来指示其飞行过程中所历经磁场的情形。极化中子是中子的一种形态,具有统一的极化方向,利用极化的中子束,可以观测到材料内部非常复杂的微观磁性及其变化。
王生介绍中国散裂中子源总体情况。主办方供图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总指挥王生表示,PNCMI 2025国际影响力强,多位国际极化中子技术及应用领域的知名专家参会,希望青年科研人员通过此次会议,系统地学习极化中子基本技术和理论、极化中子谱仪基础及技术,探讨极化中子散射研究和应用的前沿问题。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建和规划的20条谱仪中,超过半数规划具备极化中子功能。未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将为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医药及精密制造产业等提供不可或缺的实验表征支持,产出更多重要和突破性成果。
据介绍,极化中子技术是当前国际各大中子源积极发展的先进实验技术和方法,是研究磁性薄膜材料、新型磁存储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新奇量子材料等不可替代的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磁性、强关联、纳米、自旋电子、高分子和生物等材料的研究。极化中子技术门槛高,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引进相关人才,是提升我国极化中子技术和实验方法学的有效途径。
PNCMI 2025会议的召开,将推动我国极化中子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拓展极化中子研究和应用领域的用户群体,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外青年骨干人才。同时向国内外专家展示了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科研实力和东莞的科研创新环境,为粤港澳大湾区相关产业与国际科研机构等提供了顶尖人才集聚交流合作、学术研讨的高端平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