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2/19 23:20:10
选择字号:
25年前他干了件顶难的事,如今他“没有困难”

 

于伟仕从来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从一个普通医药销售业务员干出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几十年的蝶变就是明证。

出身草莽,于伟仕不甘平庸,他这一生求变、求创新,一路摸爬滚打,竟逐渐走进了医药创新的最前沿——核酸药物、多肽药物、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而今他虽已耄耋之年,仍在医药研发制造的“最前线”。

故事要从他25年前决心干一件“可不是人干的事”说起。

于伟仕在一场媒体访谈活动上。本文图片均由悦康药业提供

  ?

经历过“无药可用”,40岁辞职做药

1985年,40岁的于伟仕决定辞掉工作,出去“闯一闯”。彼时,他的家乡安徽省太和县是中国各类药品购销的集散地,借着“地利”,他当起了医药销售业务员。

跟药结缘,还缘于他在上初中时的一次“无药可用”。那年是个炎夏,他下地帮家摘绿豆,或是中了暑,他强忍着发烧、头痛回到学校,趴在课桌上忽冷忽热地“打摆子”,出一身虚汗。之后症状不仅没好转,还两天一次交替发作。但就是那样,整个学校都没有一粒药给他吃。

这样扛了几个月,他的症状才渐渐好转。

40岁时转行做医药,可能就在那时埋下了伏笔。后来,凭借“诚信”和“勤奋”两块金字招牌,于伟仕十几年来积攒了不少口碑,销售业绩也与日俱增,逐渐从一个普通的医药销售业务员成长为业内有名的经销商。

在这期间,他还转型做起了药品加工代理——把药品原材料发包给生产商,后者再把药品发还给他供其销售。他做得最多的药品是头孢类药物,日子一长,于伟仕成了业内小有名气的“头孢大王”。

但是,药品加工生产的环节在别人手里,他始终不很放心。

“那个时候我就想一定要建厂。首先,(建厂)能研发生产自己的产品;另外,能把好质量关,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于伟仕说,他在做医药销售时,就目睹了市面上药品质量参差不齐的乱象,感触很深:“要想走得长久,还是要靠勤奋,靠诚信。”

机会转眼就来了。2000年,国家出台了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该政策提出了鼓励医药市场多元化发展的举措。55岁的于伟仕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他跑到位于北京市经济开发区的亦庄,想要买下一块地,目标很明确:建药厂!

“这个可不是人干的事”

让他没想到的是,身边人听说他的建厂计划后,纷纷给他泼冷水。很多干这行的老总跟他说:“老于,你可千万不要真去建制药厂,这个可不是人干的事。”

在大家看来,没有任何经验转型去做制药厂,是件“顶难的事”,关卡重重。

于伟仕偏不信邪,他反而更加觉得机不可失:市场瞬息万变,抢抓时机很重要。

“我这个人,从小到现在都是这样,决定了要做一件事,就一心一意去做,其他事情一概不管,渴了就喝,饿了就吃,困了就睡,醒了就干。”就这样,于伟仕置下十亩半白地,仅用一年时间,就把他心中勾画的制药厂蓝图落了地,定名“悦康”(YouCare)。

“真正开始施工是2001年底,到2002年11月,我们的土建就完成了。”这一年里,于伟仕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足迹踏遍了工厂的每个角落。

制药厂建好后,下一步就是买设备。“那时候‘设备就是生产力’,我给负责采购的干部开会,要求设备就买质量最好的,买行业内前两家的。”他说,此后设备的更新迭代也秉持了这一理念,只要有更先进的设备,现有设备即便还能用也要“报废”。

建厂、买设备、招人才……几乎掏空了于伟仕攒了几十年的家底。不过,付出很快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两年后,悦康自有品牌药品上市,并在当年实现产值6000万元;再过了三年后,悦康获得第一批出口药品注册证;2008年,悦康集团药厂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如今,悦康已经连续十几年跻身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并在2020年底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然而,在这一系列关于悦康茁壮成长的宏大叙事中,于伟仕周围的人对他的印象更多的却是“注重细节与创新”。

悦康生产的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要出口德国,但德国药企提出了一个要求:要用有防潮瓶盖的药瓶。这是一种符合欧盟标准的药品包装,干燥剂内置在瓶盖上,不仅可以避免与药品直接接触,还能保证更高的密封精度,能更好地保证产品品质与用药安全。但当时国内没有这种药瓶,只能从德国进口。于伟仕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斥资投建自己的防潮瓶盖加工产线。

“当时很多人不太能理解,为了一个价格并不高的药品,投入一个多亿建立包装瓶的生产线,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要克服很多创造性难题。”悦康药业集团一位高管对记者说,但于伟仕就是认准了这件事“有挑战性”才决心要做。而当他们生产的防潮盖包装投放到市场后,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

“我生产的产品我要负责”,于伟仕说,“药品生产就是要精益求精,药品质量只有一百分,九十九分等于零。”

如今在悦康,“药品质量只有一百分,九十九分等于零”的标语,醒目地张贴在各个工作场区。

悦康药业一条生产线。

  ?


原研药、AI+制药,他越变越新潮

从2002年建厂,悦康一段时期以来一直以生产仿制药为主。

生产仿制药,同样需要大把的研发投入、大量的创新、招揽各类医药领域专业人才。随着悦康规模越做越大,悦康药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梯队也日渐庞大。这些研发人才不乏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等知名院校的硕士、博士。看着这些青年才俊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专心钻研的劲头,于伟仕一直以来想做原研药的心思越来越活络。

在2015~2016年连续两年拿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获评全国“质量标杆”企业后,2018年,于伟仕组建了悦康药业集团药物研究院,正式进军生物制药领域,把悦康做成了一家集新药研发、药品生产、流通销售及国际贸易于一体的高科技制药企业。目前,悦康药业已经形成了全流程、全链条的一体化研发技术平台,建立了从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注册申报到商业化的全链条的研发体系。

在该体系下,悦康药业布局了20余项一类创新药研发管线,涵盖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抗感染、抗肿瘤等多个核心治疗领域,跻身未来医药产业最具临床潜力的前沿赛道。

有付出就有回报。2021年12月,悦康药业自主研发的新一代PDE5抑制剂——国家 1.1 类新药爱力士枸橼酸爱地那非片获批上市,打破了我国抗ED领域无国产原研药物的历史,并在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专利。

如今,悦康已在中药创新药、核酸药物、多肽药物、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进展。据了解,悦康旗下注射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紫花温肺止嗽颗粒、通络健脑片三款一类中药创新药的上市申请已获受理,其自主研发的核酸药物递送系统已获得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多国专利授权,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长期技术垄断。

“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研发创新,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研发出安全有效、质量百分、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就是制药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于伟仕说。

在一众创新药研发中,于伟仕对核酸药物尤其上心。在核酸药还是“冷门”方向之时,他就花1.8亿元建立了针对核酸药物的实验平台,如今核酸成为热门赛道,悦康也实现技术“领跑”。他常对研发人员说:“研发一定要抢时间,如果不能领先就是落后了,落后的研发是无效的。”

于伟仕向来访者介绍药品。

  ?


2024年,人工智能越来越火,于伟仕想着再给悦康带来一些新变化。这一次,他瞄准了AI+医药。

很快,悦康与华为携手开启了数字化转型全面合作,致力于将AI深入到药物研发、生产管理、智慧营销、供应链协同等方面,推动数智技术与医药产业的深度融合。在AI药物研发领域,目前悦康药业已构建AI全流程药物研发平台、开发系列AI算法并深度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研发效率和成功率,以加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现有治疗手段的不足。

记者最近一次见到于伟仕,是在2025年春节后的一个周六。“我现在生活很规律,自己做饭、吃过饭去上班,一直到晚上,好像不用什么节假日。”他说,过去多艰难都经历过了,“我感觉现在都是甜的,没有困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发现可延缓帕金森病的原始创新靶点 科学家发现中等质量黑洞存在的直接证据
自2000年以来,全球冰川缩小了5%以上 “天关”卫星捕捉到罕见的X射线双星系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