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刘金林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2/18 15:43:44
选择字号:
新物种“海珠微瓢虫”在广州发布

 

2月16日,2025年广东省“世界湿地日”暨红树林保护宣传活动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海珠湿地)举行。活动上,新物种“海珠微瓢虫(Eidoreus haizhuensis Liu & Li,2024)”正式发布,成为近年来第3个在海珠湿地发现,并以“海珠”命名的动物新种。

海珠微瓢虫(Eidoreus haizhuensis Liu & Li,2024)发布现场。海珠湿地供图

  ?

记者获悉,该新物种是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生态与害虫控制研究中心科研团队于2022年在海珠湿地昆虫调查监测过程中所发现,并以海珠命名,即“海珠微瓢虫”,其隶属于昆虫纲鞘翅目微瓢虫科。相关成果发表于《动物阶元》(Zootaxa)。

2020年起,海珠湿地携手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持续开展昆虫资源调查,以摸清昆虫多样性本底数据、分布特点和动态变化规律,及时应用于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充分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研究团队在海珠湿地采集了超50万头昆虫标本。其中发现了3头新种标本,发现地点分别为湿地二期及湿地三期研学空间,周边生境以龙眼、荔枝等果树为主。

研究人员在户外采集昆虫。海珠湿地供图

  ?

2021年和2022年,海珠湿地相继发布“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两个新物种。“与前两次相比,‘海珠微瓢虫’发现与研究的难度更具挑战。”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该所海珠湿地昆虫多样性监测项目负责人俞雅丽说。

“‘海珠微瓢虫’体型微小,且该类群在国内的研究尚为空白,我们在体式显微镜下检视数万头标本,才最终分拣鉴定出该新种。”俞雅丽表示,“海珠微瓢虫”体长1.2至1.3毫米。椭圆形,背侧和腹侧凸,呈红棕色,足和触角颜色较浅,触角10节,端部2节明显膨大。表面光滑,覆盖有稀疏而短小的黄色刚毛。

海珠微瓢虫(Eidoreus haizhuensis Liu & Li,2024)。注:A.背面观(正模);B.腹面观(副模);C.侧面观(副模);D.外生殖器(正模);E.腹部腹板,腹面观;F.腹部末节。比例尺=0.5 毫米。研究团队供图

  ?

据介绍,微瓢虫科是一个小众类群,过去它被认为是伪瓢虫科的一个亚科,现基于分子数据已被提升为独立的科。在此项研究前仅有7属19种,大多数属种仅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和南非某些特定的岛屿,此次也是我国第一次发现此科的物种。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5528.1.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2000年以来,全球冰川缩小了5%以上 “天关”卫星捕捉到罕见的X射线双星系统
中老年脉冲星的“尾巴”不一般 王齐华:怀国之大者,守润滑初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