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鲜食甜玉米生产存在的“群体密度不足,氮素效率低”的突出问题,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联合广东省科学院海南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了“增密减氮提升鲜食甜玉米群体抗倒伏性及产量稳定性的农艺学机制研究”。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氮密互作对鲜食甜玉米群体倒伏特性的影响。研究团队供图
?
“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核心,是解决当前人口与土地矛盾的重要途径。增密减氮技术是玉米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能够通过增密方式提高群体产量,另一方面,通过适当减氮提升作物的氮素利用率,可达到降本增效的生产目标。
氮密互作对鲜食甜玉米果穗性状的影响。研究团队供图
?
该研究在海南省创新人才专项、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广东省科学院发展专项等项目的资助下,在鲜食甜玉米密植高产调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表明,在热区夏季生产,增密减氮可塑造合理的根系构型,能够协调甜玉米植株支持根和冠根发育,提升根系吸收和支持功能,提高群体抗倒伏能力,提高玉米穗行数和群体果穗整齐度是增产的主要途径。与当地高产大田相比,优化后的氮密配置可增产22.33%–30.00%。
该研究可为热区鲜食甜玉米集约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389/fpls.2025.148103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