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锋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2/15 11:15:16
选择字号:
“双一流”高校应面向特定省份扩容

 

日前,“双一流”扩容的话题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先是去年11月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联组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报告中指出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就在2025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再次提到要“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

事实上,在去年怀近鹏部长提出“双一流”扩容的话题时,已经有很多学者讨论了扩容需要注意的各种因素,但其中很少有学者提及人口因素。而在笔者看来,接下来在“双一流”高校扩容时,首先要考虑的就应是人口因素,并在那些人口大省中优先考虑选择能够“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的高校。这样的扩容布局一方面符合“双一流”建设的导向,即发挥“双一流”建设对区域、行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符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的“坚持服务人民”的基本原则。

在人口大省中,尤其需要挑选那些原“985工程”高校、原“211工程”高校,以及现有“双一流”高校招生比例较低的省份,即被网民调侃为“高考地狱级别”的省份,并对其进行优先级别的布局。此举不仅实现了“双一流”的遴选要求——“示范效应”明显,还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

至于原因,笔者所在的团队使用2014—2019年的数据进行了因果推断的研究,发现入选“双一流”本身就能有效促进高校发展,即入选“双一流”是原因,高校后续发展是结果。此外,还有实证研究发现,一所高校的发展能够引发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的联动效应。根据上述逻辑,在“双一流”高校资源稀少的省份增加一所“双一流”高校,不但可以显著促进其自身发展,而且还能带动周边高校、产业与行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此举还能明显促进社会公平。这是由于我国的本科录取采用的是分省招生政策,即除了少数专业外,绝大多数高校和专业在每个省份的招生名额都有所不同。在此背景下,有着更多“双一流”高校资源的省份,其考生必然“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考生规模相对更大的省份布局“双一流”高校,能够增加省内考生获得优质高教资源的机会。

除人口因素外,笔者还建议“双一流”高校应更多地在自然资源丰富的省份进行布局。怀进鹏部长强调“双一流”的扩容应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而自然资源天然与“国家重大战略”密切相关。能源、矿产、农林、水利丰富的省份,在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方面应获得更多的倾斜与支持,从而使这些省份在与自身自然资源相关的学科建设上,成为全国一流、世界一流乃至世界顶尖,这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应有的气象,也有助于这些省份自身特定产业的建设,以及特定专业与学科的人才培养。

一旦这些省份内的高校在特定学科上建成了世界一流,则将形成很好的示范效应与联动效应。其原因在于,既然该高校在某个学科上成绩卓越,那么如果提供更多的资源与平台,就完全可以打造更多优势学科,这也是我国很多“双一流”大学走过的道路。

最后,笔者建议“双一流”高校应该着重向边疆省份布局。“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此处的“国际”不应仅包含欧美发达国家,还应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边疆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边疆省份布局“双一流”高校扩容,聚焦这些省份的优势学科进行建设,将推动边疆省份的高等教育“找准国际交流合作的方位和职责”,吸引周边国家优质生源来华留学,在周边国家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国际友人,这将有助于健全我国“教育国际战略合作体系”以及“促进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总之,笔者认为新一轮“双一流”扩容应向人口大省、自然资源丰富大省以及边疆省份倾斜,再根据严格、严谨的评估原则,专门在这些省份聚焦优势学科,确定新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这样不但不会影响“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而且还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与联动效应,以及“促进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从而进一步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南方五省区新能源装机突破2亿千瓦 “打一针”,为锂离子电池“续命”
北极地球工程项目因生态风险而取消 天文学家发现了宇宙中已知的最大物体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