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里,美国城市环境史研究学者马丁·梅洛西的同一本著作(不同版本)由国内两个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汉译本,足以说明该著作有着较高的价值和意义。
2022年1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本书名为《环卫城市:从美国殖民地时期直到现在》,英文原题是The Sanitary City: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Urban America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
2024年12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译本书名为《城市卫生史》,但英文书名略有不同——The Sanitary City:Urban Infrastructure in America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
这两个中文版内容基本一致,主要区别在于篇幅不同,后者《城市卫生史》是未压缩本。
《城市卫生史》,[美]马丁·梅洛西著,赵欣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定价:158元。出版社供图
?
一
马丁·梅洛西有一连串著名的头衔:美国休斯敦大学荣休教授、公众史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历史学教授,环境史、能源史、公众史学等领域国际知名学者。
《城市卫生史》有727页,共计61.1万字,当属鸿篇巨制。其包含了三大部分,共20章。第一部分是瘴气时代(从殖民时期到1880年),第二部分是细菌学的革命(1880到1945年),第三部分是新生态(1945到2000年)。其中,殖民时期是指1607到1776年英国在北美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迄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狭长地带建立的13个殖民地,包括弗吉尼亚、马萨诸塞等。
作者对美国城市卫生服务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考察、分析和研究,主要叙述了从殖民时期至2000年的供水、污水处理系统和固体废物处理在三个不同时期的演变,揭示了美国城市卫生历史的发展脉络。
人类建立城市并在城市生活,必然对自然和环境产生影响,而首先影响的是居住者的生存。如同其他国家的城市化一样,美国的城市也经历了建立清洁的供水系统和排污系统的过程。
从19世纪30年代起,美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市受到英国社会改革家、公共卫生领袖埃德温·查德威克提出的英国卫生理念的影响。美国城市在1830到1880年间经历了首次重大的卫生观念的觉醒——建造洁净用水的输送系统和高效的排污系统。
在此之前,美国的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芝加哥和波士顿等城市由于没有洁净的供水和排污系统,导致霍乱、黄热病、伤寒、结核病等频频发生和广泛传播,发病率和致死率极高。
该书列出了1830至1880年美国城市中自来水厂的比例。在接受卫生理念后,1830年美国90个城市中有45个建立了自来水厂,占比50%。到1880年,939个城市中建立了599个自来水厂,占比64%。1846年,美国联邦法院还通过了《波士顿水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用市政债券融资建立供水系统,其他城市也同步跟进。
随着自来水系统在美国城市变得越来越普遍,老式的旱厕系统开始失灵。1880年,约1/3的城市家庭使用抽水马桶,但由于用水量迅速增加,淹没了粪坑和旱厕,导致污水横流,产生了重大的健康危害。
因此,自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一些城市开始兴建排污系统。1857年布鲁克林率先建立排污系统,到1870年辛辛那提建立排污系统,这期间有11个城市建立了排污系统。
供水系统和排污系统的建立显著减少了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该书统计并比较了美国5个城市和欧洲3个城市的伤寒死亡率。以波士顿为例,1846至1849年,死于伤寒的人数比例为17.4/10万,但是,到1870至1874年,比例减少到7.6/10万。
该书阐述的这些史实表明,建立清洁的供水系统和有效的排污系统是城市卫生的基础,也是城市人健康生活的保障设施。
本书第二部分细菌学的革命主要探讨了20世纪前几十年的综合城市系统、管理新技术,以及有关细菌学的新研究和发现,这些发现对公共卫生思想以及技术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和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等人的研究使19世纪80年代成为细菌学研究成果最丰富的时期,如炭疽热是第一个被证实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在科学新发现的促进下,城市卫生的专业化规模逐步形成,与当时的城市规划以及景观建设发展同步。从纽约开始,环卫工作转变为必要的城市服务。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全面使用的垃圾管理系统,包括现在很多常见的街道垃圾的收集装置、运输资源的回收处置装置等,使城市垃圾管理从19世纪的杂乱无章过渡到20世纪的现代垃圾管理方式。之后,美国许多城市建立了垃圾收集和处置系统,让城市变得更加卫生。
二
本书更有价值的地方是第三部分有关新生态时代的发展及产生的问题。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处理中心城市与郊区、城市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卫生和环境问题成为艰巨的任务,这涉及如何处理城市化不断扩大带来的污水排泄、固体垃圾处理,以及如何避免“以邻为壑”——将污水和固体垃圾向别的城市和下水道倾倒等问题。而更深远的一个问题是,人类如何避免以江河湖海为壑,把所有的垃圾和污水排向海洋。
在这个过程中,新理念与伦理问题自然被引入讨论中,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受到关注,而这一关系正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生态”概念的核心所在。环境不只是人独享,也为其他生物共有。人类处理城市垃圾和建设卫生城市,不是把自然当作排泄场,而是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城市卫生史》写到,进入生态时代,一方面要解决污水溢流,最常用的方式是改建卫生下水道;另一方面,处理日益增多的固体垃圾。这有两种方式,一是填埋,20世纪50年代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的卫生工程部编写了一份卫生填埋手册,并成为标准指南。二是焚烧,这得到美国大城市的大力支持,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执行。20世纪50年代焚烧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间歇式配料御渣的焚烧炉被连续加料、机械加料、连续除灰的焚烧炉所取代。但是,焚烧能否适应城市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垃圾问题,以及避免污染,直到今天都还在探讨。
而且,一个越发棘手的问题是,随着固体垃圾数量持续攀升,可用于填埋的土地资源日益匮乏。一个著名事件证明了这一事实。1987年3月22日,满载垃圾的驳船莫布罗号离开纽约艾斯利普,试图寻找一个可以收集这些垃圾的地方。但是美国的5个州(北卡罗来纳、路易斯安那、阿拉巴马、密西西比和佛罗里达)和3个国家(墨西哥、伯利兹、巴哈马群岛)都禁止该船卸货。事实上,早在1973年,美国全国城市联盟和美国市长会议就发表了一份名为《城市和国家的垃圾处理危机》的报告。
这表明,城市卫生和生态问题已经触及州与州、国与国的边界,并且未来可能波及公海——向公海倾倒垃圾。
为解决垃圾处理危机,美国于1976年通过《资源保护和回收法案》,环境保护署获得了对都市固体废物广泛的监督权。此后,环境保护署于1979年发布了垃圾填埋标准,并禁止公开倾倒垃圾。垃圾填埋场管理被纳入《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污染场地清理责任法案》。
从19世纪开始并延续至今的供水设施、泵站、过滤和处理设施、焚烧炉和垃圾填埋场等,为建设卫生城市和保障城市居民的健康作出了贡献,这些设施在过去和现在都是城市建设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技术处理的物质是污染源,它们经常从一个地方被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司法管辖区被转移到另一个管辖区。
虽然本书并未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见解和具体方案,但是提出了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新的科技手段,也需要制度设计。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