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发光材料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香港科技大学杰出客座教授唐本忠首次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AIE)概念,引领了众多原创性研究。他也被称为“AIE之父”。在光电器件、空气净化、能源利用、食品安全以及医疗健康等多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AIE技术均提供了性能更优、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开启了发光材料应用的新时代。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唐本忠亲切地把“AIE”音译成中文“爱(ai)伊”。探索光的奥秘、追逐光的脚步、成为光的使者……在这条科研道路上,他始终满怀热情,坚定前行。
AIE材料成“全能运动员”
记者:您是如何与高分子化学结缘的?
唐本忠:我与高分子化学的缘分始于大学本科阶段。1977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持保守态度,特意避开了名牌高校和热门专业。然而,我却意外地被广东省的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录取。尽管当时对这个专业知之甚少,但我秉持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决定全力以赴,潜心学习,把成绩搞好。
后来,我被教育部派往日本京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高分子合成化学。当时,得益于我国教育部与日本文部省签署的留学计划,我幸运地被京都大学一位著名高分子合成化学教授选中,成为他的研究生。
在博士后阶段,我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研究,继续在高分子合成领域深耕细作。1994年,我前往香港科技大学工作,开始独立建组,初期的研究方向仍然是高分子合成。可以说,我与高分子化学的结缘既有偶然也有必然。从本科到博士后,再到独立科研,我一直在这个领域耕耘探索,为之后的研究扩展和换轨积累了知识和经验。
记者:是什么促使您从高分子合成的研究转向小分子聚集的探索?
唐本忠:实际上,我对小分子的研究建立在高分子研究的基础之上。20世纪末,有机发光材料因其丰富多彩的特性和多种多样的应用而备受关注。这些有机发光材料包括高分子和小分子材料。我一直致力于新型高分子合成的探索。然而,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实验所需的单体在市场上难以购得,需要自行合成。
在一次实验中,我安排一位博士后合成一个涉及三键耦合反应的单体。在合成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反常现象:这个单体呈聚集态时能够发光,但在溶液中却不发光。这一发现与光物理学中的传统认知——聚集淬灭发光(ACQ)效应截然不同。ACQ效应指的是发光分子在稀溶液中能够高效发光,而在浓溶液或固态下发光减弱甚至消失。
我觉得这一反常现象非常有趣,并极具研究价值。正是这次经历促使我开始关注小分子呈聚集态时的发光特性。后来,我和我的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进一步确认了“越聚集越发光”现象真实存在,并将其命名为AIE。
记者:发现AIE现象具有怎样的意义?它有哪些实际应用?
唐本忠:在现代社会,光电产品(如手机显示屏)无处不在,发光材料是光电器件的基本组成部分。然而,传统有机发光材料受ACQ效应的制约,限制了它们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例如,在尝试将发光物质注入体内以标记肿瘤时,ACQ效应导致的发光信号丧失使得这一应用难以实现。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解决分子聚集后发光减弱问题的方法。
幸运的是,AIE的发现为这一世纪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AIE材料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涵盖了许多与光相关的高技术领域,可以说是新材料赛场上的一名“全能运动员”。
比如高性能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是AIE材料最有前途的应用之一。AIE材料呈凝聚态时聚集发光,是非掺杂OLED器件的理想发光层材料。同时,通过引入新的光物理机制,如延迟荧光、室温磷光等,AIE材料有望成为制作OLED屏幕最有希望的备选材料。
在防伪领域,AIE材料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我们可以利用AIE材料的发光特性制作防伪标签,通过特定的光照条件来识别真伪,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生命健康领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科研人员可以利用AIE材料让细菌和病毒发光,从而直观地观察它们在体内的感染位置和活动情况。同时,我们还发现许多中草药具有AIE特性,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中草药在体内的聚集和变化来评估其药效,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许多医生正在与AIE领域的科学家合作,探索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运用AIE的可能性。我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也是AIE材料最有可能发挥巨大作用的领域之一。
目前,AIE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在这一热门研究领域,中国科学家处于领先地位。
“聚集体科学”可突破还原论瓶颈
记者:您提出了“聚集体科学”的概念,具体指的是什么?您为何呼吁从“分子论”向“聚集体论”的研究范式转移?
唐本忠:科学研究的精髓在于探索未知,思人所未思,踏入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一些在分子层次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通过AIE研究得以实现——通过简单的聚集过程,使不发光的分子发光。这一现象促使我深入思考聚集的奥秘。长久以来,科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受还原论哲学的影响,倾向于将复杂系统拆解成最基本的组分进行研究。还原论认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把部分搞清楚了,整体也就清楚了。还原论很好用,但现在是思考其局限性的时候了。
以生命为例,它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但当我们将其拆解为氨基酸、蛋白质、DNA、RNA、多糖等组分时,这些分子并无生命迹象。即便我们对这些“死”的分子进行再深入的解析,也无法了解生命的真谛。从“死”的分子到活生生的生命之间,缺失的一环正是聚集。
AIE现象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搭建一个平台,来研究聚集过程和聚集体行为。这个平台远超纳米科技平台的范畴,因为聚集不仅限于纳米尺度,它同样存在于微米、毫米、米乃至更广阔的尺度,甚至可涵盖整个宇宙空间。
如今,我们已从AIE出发,开拓了多个研究领域,统称为“聚集体科学”。分子科学的认识论基础是还原论,即通过单个分子的研究来认识事物;而“聚集体科学”则秉持整体论,着眼于分子之上的广阔天地。对聚集体的研究将引领我们探索新的模型、假说和理论,为研究者提供无限的创新空间。
记者:您创办科学期刊《聚集体》的初衷是什么?该期刊的定位又是什么?
唐本忠:创办《聚集体》这一科学期刊,我的初衷很简单,也很明确——中国科学家需要提升话语权。过去,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在投稿至国外知名期刊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困难。此外,从经济层面考量,我们在科研上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还需花费资金将研究成果发表至国外期刊,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这种现状不仅削弱了我们在国际科学界的话语权,还让我们蒙受经济损失。因此,我决定创办《聚集体》期刊。我希望通过这一平台,让中国科学家的优秀成果能够迅速在全球传播,进而提升我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当然,《聚集体》是一份国际科学期刊,我们也发表国外科学家的优秀成果,以促进科学界的交流、科学研究的发展。
如今,《聚集体》已经走过了5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期刊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在帮助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界提升话语权方面尽了微薄之力。这5年,我们见证了中国科学研究水平的整体跃升。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把《聚集体》打造成更加国际化、高端化的一流科学期刊。
记者:您作为主编,编辑出版了AIE研究方向的丛书,对推动AIE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您认为应如何进一步推动AIE发展?我国应如何保持在这一领域的国际优势?
唐本忠:我们希望通过出版这套AIE丛书,让年轻人形成一个互助的团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大家一起切磋、共同提高——这是我们编辑这套丛书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丛书已经出版15册,内容涵盖了AIE领域的多个方面。除中文版,我们也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出版英文AIE书籍,以满足国际读者的需求。
关于AIE科学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应兼具深度与广度。在深度上,我们需要继续深入挖掘AIE科学的潜力,创造新的知识,探索更多未知的可能性;在广度上,我们要积极拓展AIE技术的应用领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科学和技术是交叉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应该鼓励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合作,共同推动AIE科技的发展。
科学家的兴趣和品位在科研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选择那些有品位、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即使最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也能为科学界留下宝贵的财富。
最后,我想从哲学的角度谈谈AIE科学的发展方向。整体论虽然重要,但容易导致泛泛而谈,甚至变成不知所云的玄学。因此,我们需要在整体论哲学的指导下,聚焦具体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切入点。这当然具有挑战性,但越是困难的事情,越能激发我们的斗志和创造力。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方向取得标志性成果,我们将继续在这个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科学工作充满乐趣与幸福
记者:您认为该如何向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科普工作开展,让孩子们觉得科学不再深涩?
唐本忠:科学是否深涩,可能并不取决于科学本身,而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感受、看法,甚至品位。我致力于科普传播,就是希望改变人们对科学的刻板印象。
攀登喜马拉雅山不仅万分辛苦,更是极度危险的,但登山者充满斗志,因为他们有挑战极限、创造纪录的雄心壮志。科学研究充满挑战,困难重重,但战胜挑战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并非仅仅源自物质的回馈,更是对个人价值的认同与肯定。
我认为,要有效地向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科普工作,需要从价值观和文化导向入手。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科学并不深涩,而是充满乐趣和魅力的。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索。
记者:您和您的团队在推动科普工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后您将如何继续开展科普工作?
唐本忠:我始终相信,对个体成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因此,我尤为重视向小朋友们普及科学知识,并为此制作了科普绘本。我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职后,多次前往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做科普报告,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尽管这些活动无法立即改变社会的整体价值观,但若能激发部分学生的科学热情,我已甚感欣慰。
有人认为科学家的工作艰辛且劳累,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只要热爱科学,愿意为之付出,科学工作同样可以充满乐趣与幸福。因此,在科普工作中,我希望更多地展现科学家们的真实生活与工作状态。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思维,鼓励他们敢于质疑与挑战权威,以此推动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对于未来的科普工作,我计划继续深入学校,与更多的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与乐趣。同时,我也将积极倡导并推动科普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使科普工作更加贴合时代的需求与孩子们的特点,为培养更多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年轻一代贡献力量。
致青年科技人才
首先,要有高雅的品位。这意味着你不仅要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明确自身所求并为之不懈奋斗,还应将这种品位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始终,即追求卓越、精益求精。
其次,要有如火的热情。要热爱你所从事的工作。唯有真正热爱,方能从中领略到科研的乐趣,进而持之以恒地倾注时间与精力。热爱科研的人,会享受科研过程中的每一个挑战和突破,越战越勇,推动自我不断前行。
再者,要有批判精神。科研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质疑和反思。批判精神不仅有助于揭示现有理论的局限性,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当然,在批判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误解与非议,但科学的争论与探讨本是常态,应秉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与面对。
最后,要有团队精神。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强化合作意识,学会相互欣赏与帮助,而非贬低与排挤。在合作中,大家都能获得应有的认可与回报,共同为科学的进步贡献力量。
——唐本忠
唐本忠院士 田晶娟绘
?
人物档案
唐本忠,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香港科技大学杰出客座教授。现任国际学术期刊《聚集体》主编。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先进功能材料和生物医学诊疗方面的研究,在聚集诱导发光(AIE)这一化学和材料前沿领域取得了原创性成果,是AIE概念的提出者和研究的引领者。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原标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聚集体科学”研究应用广泛、前景广阔)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