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颜实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2/14 9:45:29
选择字号:
他的一生,为中国数学科普事业奔走

 

李毓佩教授的科普研究专著《数学科普学》

  ?

■颜实

2月7日,经历一夜呼啸的北风,北京进入入冬以来温度最低点。中午时分,突然接到一通电话,被告知恩师李毓佩先生今晨已平静离世。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我不禁一颤,近半个世纪与恩师的交往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我第一次听说李毓佩的大名,是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我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所中学读书,听闻高年级有一位远近闻名的数学老师——李毓佩。那时正值唐山大地震发生不久,校园建筑存在安全隐患,李老师便将数学课堂搬到了操场,用他的独特方式继续教授。他讲课风趣幽默、逻辑清晰,许多学生都被他讲述的生动的数学故事所吸引,甚至课后还津津乐道。

也许是缘分使然,高一开学,我惊喜地发现李毓佩老师担任了我们年级的数学老师,同时还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而作为班级数学课代表的我,也因此得到了更多向李老师请教的机会,自此开启了一段难忘的师生缘分。

李老师的教学方法独树一帜,往日枯燥的数学概念在他的课堂上变得生动有趣。他声如洪钟,即便在操场上授课,后排学生也听得一清二楚;他思路敏捷,复杂的数学难题经他拆解,总能在谈笑间迎刃而解。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做事效率极高,批改作业从不过夜,备课笔记永远条理分明。他常说,他平生最敬佩相声大师侯宝林——侯先生的包袱讲究“三翻四抖”。李老师则将数学课程的逻辑化为层层递进的故事,用幽默的比喻化解抽象概念。他曾笑言:“好的数学课应该和相声一样,得让听众笑着听懂,回味无穷。”

李毓佩老师的这种教育理念,深受早年求学经历的影响。他就读于北京男四中(现北京市第四中学)时,几位老先生的课程堪称“出神入化”。数学课上,老先生用《九章算术》中的事例讲解代数,物理课更是体现文史知识信手拈来的叙事智慧。这种跨学科融合与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让他深受感染并影响了日后的职业生涯。他认为:知识不应囿于课本,而应成为启迪思维的桥梁。

我还记得,他讲解“幂”的概念时,不是直接给出定义,而是从一块方桌布的形状讲起,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自然地引导出来,让人不自觉地进入数学的逻辑世界。这种教学方式深深影响了我的数学学习,甚至在后来选择大学专业时,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李毓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教育者,更是一位卓越的数学科普作家。1977年,他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前身)叶至善先生的邀请,在繁重的教学和家务之余开始从事数学科普创作。第一部作品《奇妙的曲线》一经出版便迅速风靡全国。他的创作风格延续了在课堂上的特色,将数学知识与趣味故事相结合,使数学变得生动易懂。紧接着,著名儿童科普刊物《我们爱科学》编辑部又请他为刊物创作数学故事连载,时间紧、任务急,但他每期都能如约圆满完成任务。

一时间,他的名气在科普出版圈与日俱增。他创作的《爱克斯探长》《数学西游记》《荒岛历险》《李毓佩数学学习故事》等一系列科普作品,以童话和探案的方式,培养了无数青少年对数学的兴趣。他大胆尝试用拟人化手法讲解数学,让数字成为故事的主角,使得数学科普不再是冷冰冰的理论,而是充满趣味与想象的世界。这种创新,使得他的作品广受读者喜爱,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他曾先后荣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诸多奖项,更是在2010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是对他毕生努力的最佳肯定。

后来我在从事科普工作期间,与李毓佩老师的交往、合作愈加频繁,每次去家中看望他,他都送给我他的新作并分享许多有趣的创作经历。他曾说:“孩子不是讨厌数学,而是讨厌枯燥的表达。”他认为数学教育不仅能提高儿童的数学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等。李毓佩老师创作数学科普读物,旨在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现象,引发儿童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在数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同时,他也指出,一部好的科普作品,编辑的作用不可小觑,优秀编辑同样需要具备多方面能力和素养。这些对我日后的编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在我担任科学普及出版社总编辑期间,曾邀请他为出版社创作了《青少年科学素质读本》系列以及《少年数学》等作品。2006年,在科学普及出版社50周年社庆活动中,李老师被推选为荣誉作者,这是对他几十年来科普贡献的肯定。

2018年,我在中国科普研究所工作期间,为了研究老一代科普作家的创作经验,带领团队走访了我国数学科普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三位作家——张景中、谈祥柏和李毓佩,并完成了《中国数学科普的三驾马车》的研究报告,在首届世界科学素质大会上进行交流。

培养数学教育和科普人才也是李毓佩老师多年来心心念念的大事,他曾在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开设了“数学科普学”课程,总结一生的教学和创作经验,并将这一理念系统化。他认为,好的数学科普不仅教授数学知识,更强调如何用文学手法进行科普叙事。他要求学生以“三个一”为准则——一个有趣的问题、一个生动的角色、一个意料之外的解法。许多学生受此启发,在日后教育一线发光发热,让数学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晚年的李毓佩先生对我国的数学科普现状深感忧虑。他曾多次感慨:“张景中、谈祥柏和我,都是80岁以上的‘老古董’了,数学科普领域年轻面孔太少。”在他看来,当下科普创作面临双重困境:学者缺乏传播技巧,作家缺少专业深度。他呼吁高校设立跨学科科普培养项目,鼓励科研人员“放下论文架子,走进孩子圈子”。

那时,李老师已年逾八旬,但依然精神矍铄,谈起数学科普依旧充满激情。他告诉我,自己仍在坚持创作,希望更多孩子通过数学故事,感受数学的魅力。这种执着与热爱,令人敬佩。

李毓佩老师一生都在为数学科普事业奔走。他不仅是一位数学传播者,更是一位教育家、启蒙者,他用生动的故事和风趣的语言,让无数孩子爱上了数学。他的作品和教学,不仅传授了数学知识,更培养了孩子们的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他的课堂、他的书籍、他对数学的热爱,成为了许多人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如今,李毓佩老师已离开我们,但他的精神、他的作品、他的教育理念将永远流传。他用一生的努力,让枯燥难懂的数学变得亲切、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在欢笑和思考中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他不仅启发了无数数学爱好者,也让数学科普创作成为一门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艺术。

李毓佩老师的离去,是科普界和教育界的巨大损失,但他作品的影响力将持续存在。那些幽默风趣的数学故事,将在未来的岁月里被一代代孩子们传诵,点燃无数人对数学的热爱。

(作者系科学普及出版社原总编辑、中国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打一针”,为锂离子电池“续命” 北极地球工程项目因生态风险而取消
天文学家发现了宇宙中已知的最大物体 治疗花生过敏或可“以毒攻毒”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