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于其在胃肠癌及其癌前疾病早诊和防治方面的系列贡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教授房静远团队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团队项目。
?
胃癌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癌前疾病主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而肠癌则主要由腺瘤引起,在上海,大肠癌的发病率以每年4.2%的速度持续上升,一跃成为第2位,早期诊断比例却不足10%。
面对临床痛点,房静远带领研究团队在胃癌病人的粪便和癌组织里率先挖到了肠道菌群里的两个细菌浓度很高的“宝藏”:咽峡链球菌及星座链球菌,可能成为用于预警和筛查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无创生物标志物。房静远介绍,星座链球菌检测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授权,且于2023年完成成果转让。目前,通过粪便菌群预警胃癌的试剂盒正在开发中,将有助于高危人群早期发现胃癌。
针对大肠癌何时会“敲门”这一问题,房静远团队首次证明了我国人群中低膳食纤维是大肠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团队牵头的多中心研究同样提示,早期大肠腺瘤阶段粪便中共生梭菌丰度即明显高于对照组。房静远表示:“联合应用癌胚抗原和粪便隐血试验,共生梭菌丰度早期预警大肠肿瘤的效果更佳,这也是易于推广的方式。各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相关筛查,尽早预警大肠腺瘤的发生,帮助百姓及早诊断。”
房静远团队。图片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提供
?
此外,房静远团队提出了叶酸、黄连素、他汀等传统药物可用于治疗胃肠癌前疾病和阻断癌进展的新观点,为胃肠癌的一级(病因)预防提供了新策略和手段。
“如果说外科、肿瘤科的医生是让病人告别肿瘤,那么消化科医生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让更多的人远离癌症。通过科研创新,我们希望为更多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案,从而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房静远说道。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绍基等前辈的指导下,房静远证明了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前提下,叶酸有一定治疗萎缩性胃炎而部分阻断其进展的作用,该成果被写入中国《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并在国内各基层医院应用,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通过临床干预试验,房静远及团队在国际上首先证实叶酸可减少腺瘤的初次发生,该成果作为结直肠癌一级预防的重要突破被纳入国内共识意见。
此外,房静远团队先后发现,小檗碱(即黄连素)可减少腺瘤摘除后再发,从而起到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他汀可能阻断结直肠腺瘤摘除后复发,具有潜在的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团队在大肠癌治疗、术后化疗效果与预后等方面也取得了系列成果。
房静远强调,临床研究型医生既要有扎实的临床功底,又要有比较好的研究能力,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积累。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才能找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房静远也在把这个理念传递给学生。他要求学生在门诊和胃镜检查中细致观察病例,强调“多问诊、多查体”,每周四的查房时间,他则会结合患者病情讲解消化病学的最新进展。
“我只想在历史长河上标上一个记号,惠及更多的胃肠道疾病患者。”房静远如是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