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和‘一带一路’的一个国家的企业开完线上会议,我们就一个轮胎项目的下一步合作议题交换了意见。”日前,《中国科学报》记者在青岛科技大学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见到汪传生教授时,他一边整理会议笔记,一边部署着团队下一步的对接工作。
汪传生(中)与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做橡胶制品弹性测验 廖洋摄
“橡胶老兵”的使命与担当
办公室的时钟指向9:50,汪传生匆匆合上笔记本,急忙向外走去,“马上有个研讨会呢。”汪传生说。这是蛇年汪传生与团队的第一次会议。
汪传生是青岛科技大学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橡胶加工工程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教学以及产业化开发,被青科大师生亲切地称为“中国‘橡胶战线’上的老兵”。
走出办公楼,各式各样的轮胎摆放在道路两边,汪传生不无自豪的介绍:“这就是我们学院著名的‘轮胎之路’。”
在南区1号楼北侧的三楼会议室,团队成员们早已在一个大圆桌前落座,桌上堆满了各类文件。2024年底,汪传生及其团队所在的“山东省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经过优化重组,被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批准为重点实验室。团队成员满怀信心,热烈讨论着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和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我认为实验室应该与更多的行业企业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咱们的理论研究基础很好,现在要进一步加速成果转化”“多走出去,加强共建,打出咱们实验室的品牌,为行业赋能”……
会议室气氛热烈,讨论声此起彼伏。
学术研讨、项目合作、教学研究等等,类似的讨论几乎每天都有,不分节假日。
从会议室下楼,每一层都分布着实验室,说到这个,汪传生如数家珍:“橡胶连续混炼实验室、橡胶挤出实验室、橡胶裂解检测实验室、橡胶基础测试实验室等等,大大小小十几个。”一位位身穿实验服的科研人员在其中穿梭忙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进入橡胶连续混炼实验室,汪传生说:“混炼是我的老本行。纯橡胶制品用途极少,混炼就是把各种橡胶、炭黑或白炭黑等补强剂、其他填料和助剂均匀混在一起,制成混炼胶,类似于面粉做馒头的过程,然后根据不同性能和用途的需求加工成各种橡胶制品。”
眼下,汪传生和他的团队联合益阳橡胶塑料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中策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浦林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和特拓(青岛)轮胎技术有限公司等,成功研发出了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生产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并实现了产业化。
“解决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助力国家在橡胶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是我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汪传生说。“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生产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技术成果,刚刚荣获了2024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汪传生与团队成员研讨项目进展 廖洋摄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吃过午饭,汪传生早早回到了电脑前,对着桌子上密密麻麻的资料,准备又一次的线上研讨会。这是汪传生及其团队成员与益阳橡胶塑料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围绕连续混炼方法与成套装备等技术开展线上研讨。
“我们基本没有假期,即使在过年期间,也要谋划国家基金项目,撰写重大课题申报材料等等。自我加入汪老师的团队就是这样,这么多年早已习惯了。”团队主要成员张德伟说。
该公司项目负责人彭志深告诉记者:“汪教授提出的串联式连续混炼新概念和恒温强剪切反应混炼新方法,成功解决了混炼恒温调控与剪切速率协调平衡难题。这项技术让用户企业的产能提升超过40%,能耗降低25%以上,综合性能可以提高15%到20%。”
“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只有放到产业中才能得到检验。”汪传生说。
现在,相关技术已经在益阳橡机等多家实现产业化应用。不断发现产业发展需求并定向解决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汪传生的研究之路,正是中国橡胶行业不断提质增效的发展之路。
随着橡胶、塑料行业快速发展,废橡胶、废塑料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科技创新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也要关注社会效益。”汪传生表示,他研究橡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系统已经30多年,研发期间需要每天与废橡胶、废塑料等实验材料打交道,实验环境简陋且充满异味,但“冲在最前面”是他始终坚持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汪传生率领团队攻克了胶粘状固体物料混合、分散、传热、动态密封等关键技术瓶颈,研发了废橡胶、废塑料低温连续化高效裂解资源化利用工艺技术和装备。与同类技术相比,新成果裂解温度更低、出油率更高,而且能耗低、排放达标。装备先后被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国外公司采用,并在巴西建设政府重点工程、在匈牙利建设欧盟标准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项成果让汪传生再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牵头在行业率先制定1项国家标准,也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成套环保技术装备销售到欧盟的先例。
培养橡胶行业未来“尖兵”
冬天的青岛天黑得格外早。汪传生从电脑旁起身,走到窗前揉了揉有些疲惫的眼睛,舒展了腿脚。每天,汪传生都会深入到各个实验室,指导研究生做实验、做研究。这些年,尽管科研工作异常繁忙,汪传生也从未离开过教学岗位,始终坚持给本科生教学,同时承担着本、硕、博等各类学生培养任务。
“事业要有传承,年轻人才是未来橡胶行业的主力军。”汪传生这样说。
换上实验服,他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袖口。寒冷的空气透过门缝钻进走廊,与实验室内弥漫的橡胶气味形成鲜明对比。他推开门,走进实验室,温暖的灯光映入眼帘,团队成员穿梭在仪器之间,调试参数、记录数据、讨论分析。
作为汪传生指导的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李利20多年来一直在团队工作。
“汪老师对科研、对教学都非常认真,他的工作量是我们的好几倍,没有节假日,晚上、周末加班是常态。”李利说,汪传生严谨求实、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一直感染着团队中的每一名师生。
“汪老师在科研上对我们非常严格,他要求我们从博一开始到毕业前,要自己动手做出一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设备,除了学校的毕业标准要求外,这是我们团队博士生毕业的最低标准。”刘华侨是汪传生众多博士研究生中的一员,在企业工作多年后又回到学校任教。
“认真”“严谨”“细致”“耐心”,是汪传生的学生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多年来,汪传生已经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150余人,培养了博士后10余人。看着实验室里忙碌的年轻人,汪传生露出欣慰的微笑:“搞科研就是要勤奋、刻苦,不怕脏,不怕累。我们就是要尽最大努力,不断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实验室外,夜晚的寒风裹挟着冬日的冷意,校园内人影寥落;但实验室内内依旧灯火通明,仪器的指示灯一闪一闪,发出细微的嗡鸣声,仿佛也在与汪传生和他的团队并肩奋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