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西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汪筱林团队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这项研究不仅首次报道了乌尔禾翼龙动物群中的第三种翼龙——鸟掌翼龙型类翼龙,还获得了新的锆石U-Pb测年数据,确认了赋存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吐谷鲁群的地质年代,进一步证明了乌尔禾是我国目前最早的白垩纪翼龙化石地点。
?
图说写乌尔禾翼龙动物群中的第三种翼龙化石骨骼(肱骨)(课题组供图)
乌尔禾翼龙动物群主要产自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该地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形成雅丹地貌,以富含翼龙化石著称,特别是1963年发现并于1964年被杨钟健院士研究的中国第一个命名的翼龙——魏氏准噶尔翼龙,以及杨钟健在1973年研究命名的复齿湖翼龙。本次研究报道了一件鸟掌翼龙型类的肱骨,为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存在准噶尔翼龙科以外的翼龙类群提供了确凿证据。
该肱骨化石近端保存较为完整。它保存了鸟掌翼龙型类的典型特征,如近端腹侧缺乏气孔,扭曲的三角肌嵴,骨干向远端逐渐变宽以及骨壁较薄等,与准噶尔翼龙科具有显著区别。通过与相近物种的比较,推测该个体死亡时的翼展在3m左右,与魏氏准噶尔翼龙相当或略小。
在乌尔禾翼龙动物群中,推测鸟掌翼龙型类化石的稀少很可能并非由保存因素造成,而是反映了其与准噶尔翼龙科之间显著的生态位分化。鸟掌翼龙型类通常被认为能够长时间远离湖岸生活,而准噶尔翼龙科的成员则主要在湖岸觅食,其丰富的足迹化石也佐证了这一假设。
研究团队还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对乌尔禾地区吐谷鲁群胜金口组顶部的一层凝灰质砂岩进行了锆石U-Pb测年,获得了134.27 ± 0.36 Ma的精确年龄数据,2024年初,郑大燃等人曾使用TIMS方法对同一层位进行测年,并获得了135.2 ± 0.9 Ma的锆石U-Pb年龄。本文进一步确认了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瓦兰今期,据此认为乌尔禾动物群的整体年代早于繁盛于我国东北部的热河生物群。
此外,乌尔禾地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与上白垩统艾里克湖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部分地层,可能代表了热河生物群最为繁盛的第二和第三阶段(义县组—九佛堂组沉积时期)所对应的地层缺失。
吐谷鲁群的年龄数据及翼龙化石新发现,为鸟掌翼龙型类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目前为止,晚侏罗世的翼龙化石记录远比早白垩世早期丰富,但迄今在晚侏罗世的沉积中尚未发现鸟掌翼龙型类化石。然而,在早白垩世早期,尽管这一类群的代表性化石通常较为破碎,但多个分支已然分化。鸟掌翼龙型类在侏罗—白垩交替时期的快速演化,不仅可能归因于非翼手龙类(“喙嘴龙类”)大规模灭绝所腾出的生态位,还可能与其特殊的前肢结构有着密切联系。这些解剖学特征在鸟掌翼龙型类的早期演化阶段就已建立,为其后的生态位分化奠定了关键基础。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scielo.br/j/aabc/a/JCdd3tkFf3xqNTNJhqWb8Yf/?lang=en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