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维维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2/11 14:29:30
选择字号:
如此“抽象”太荒唐,科学家的精神律令哪儿去了

 

近日,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学术不端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某知名学术出版商旗下英文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以下简称ESPR,《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撤回了一篇论文,而该论文的“摘要(Abstract)”位置,竟出现一个令人费解的怪词——“Pumping elephant”。

论文“Abstract”位置,出现“Pumping elephant”。图源:ESPR


这是何意?

有心读者研读后认为,这或许与作者过度依赖机器翻译有关。

英文“Abstract”一词的中文译文包括“摘要”和“抽象”,作者在“多轮”中英翻译中或许并未注意到,最初的“Abstract”被翻译为“抽象”,后又被翻译为“Pumping elephant”——中文意思为“用泵抽大象”。

一篇学术论文出现如此“抽象”的闹剧让人哭笑不得。这篇关于新冠疫情对全球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论文发表于2021年,其背后的3位作者均来自哈尔滨某医科大学,而第一作者还在北京某大学兼职。

实际上,此篇撤稿的问题并非只此一处。期刊主编和出版方在撤稿声明中表示,调查发现,包括该论文在内的多篇文章都存在一系列严重问题,如“同行评审流程存在缺陷、参考文献不当或无关、包含不规范表述或不符合期刊收录范围”。

居然让存在如此低级错误的论文逃过审稿人的审查,涉事期刊ESPR是何方神圣?笔者检索发现,该刊近年来一直处于“雷区”:不仅因操纵引用和论文工厂问题被列为中国科学院预警期刊,还被科睿唯安标记为“On Hold”,即被重新评估是否符合SCI收录标准。例如,2024年该刊据报道撤回50篇文章,其中27篇涉及来自中国的学者。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期刊的撤稿请求,该论文涉事作者“直接失声”,未作出任何回应。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篇论文竟被引用42次,真可谓“谬种流传”!

“闹剧”论文已被引用42次。图源:ESPR

此次闹剧中,造假论文登堂入室和期刊审核“失守”的背后,再一次折射出学术界被异化为“名利场”“生意圈”的严峻现实:

有人为求名,以评审政策“逼良为娼”为借口,堂而皇之地行学术不端之实,把学术论文当成晋升的砝码。有人为求利,将学术发表扭曲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生财之道,论文不过是明码标价的“商品”。如ESPR期刊发表一篇开放获取论文要支付2万元左右的文章处理费。然而,在收取这样高额的费用后,它送给读者的竟是毫无价值的“文字拼盘”。

近年来,学术界“用心”造假的案例,如选择性地采用研究数据、篡改研究图像、伪造同行评议等现象屡见不鲜,但出现“用泵抽大象”这样敷衍了事以至于滑稽的一幕,还是闻所未闻。对于一再领教学术不端之奇葩的社会公众而言,其最可能的反应是“司空见惯”;但对于一再被这些不端事件“污名化”的学术界而言,恰恰到了痛定思痛的关键时刻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袁江洋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我国科学文化与科学传统的构建受到传统文化、酱缸文化以及官场文化等因素的掣肘。这导致不少科研人员违背契约精神,未能切实履行本职责任,从而让学术不端成为“顽疾”。为此,当务之急是要构建世界顶级的科学传统,确立科学文化的运行规则。

世界顶尖的科学传统怎么建?袁江洋没有详列,但题中应有之义,如下三个维度缺一不可:

第一,重塑评价体系内核。打破“论文GDP”模式,建立代表作评审制度,弱化影响因子崇拜,将学术价值与社会贡献作为核心指标。这在国内一流研究机构已渐成趋势,但须尽快扩大影响范围。

第二,构筑立体监督网络。进一步提升学术伦理委员会的独立性,建立全国联网的学术指纹数据库,引入区块链技术全程留痕。实行“吹哨人保护制度”。将学术不端与科研经费终身挂钩。

第三,培育学术共同体文化。建立学术诚信档案公示制度。借鉴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的“荣誉会员”传统,通过仪式化传承塑造学术信仰。

科学传统的形成需要制度刚性约束与文化柔性滋养的双向赋能。发生学术不端事件后,当事机构应抓住时机建立“科研不端终身追责制”,同时以开展“科研诚信周”等形式,通过正反双向发力,产生制度与文化建设的协同效应。

总之,唯有当学术规范内化为科学家的精神律令,学术不端现象才能最大程度地从中国学术界根除。

已被撤稿论文: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356-021-14986-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天文学家发现了宇宙中已知的最大物体 治疗花生过敏或可“以毒攻毒”
科学网2025年1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小行星7年内可能撞地球?专家解析概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