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教授黄楷团队联合国际生物数据库,创新地开发了一个基于“生物衰老率”的新型血栓风险识别模型——VTE PhenoAgeAccel,为血栓高危人群超早期识别高危血栓提供了更精准的策略。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血液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该研究不仅为血栓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也为衰老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论文通讯作者黄楷表示,“社会年龄”不能代表人类的“真实年龄”,也不能说明人类的真实生理状态;所以常常不能从“年龄”发现人类的真实患病风险,尤其是易栓风险。
黄楷团队经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未老先衰”表现出的真实生理年龄更能反映人类的易栓风险。这意味着,尽管随着年龄增长,血栓风险逐渐增加,但传统上依赖于社会年龄增加(即按出生日期计算的年龄)反映的个体的生理状况和健康风险,常常会导致大量人群出现漏诊的情况。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生物年龄”的加速,才是影响血栓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黄楷团队联合国际生物数据库创新地开发了一个基于“生物衰老率”的新型血栓风险识别模型—VTE PhenoAgeAccel。该模型是一项基于简单的血液学指标计算而来的生物衰老指标,包括了器官和系统的血液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葡萄糖、肌酐、白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平均细胞体积和红细胞分布宽度。
基于VTE PhenoAgeAccel,黄楷团队对人群进行了衰老定义,分为了生物学更年轻,以及生物学更老的人群。在矫正了多重混杂因素后,他们发现与生物学更年轻的人群相比,生物学更老的人群血栓累积风险更高。换言之,加速衰老促进血栓的发生,即“未老先衰”的个体更容易出现静脉血栓。
而根据VTE的遗传特质,黄楷团队进一步提出假设,是否生物衰老可以影响个体的VTE遗传风险?基于上述假设,他们首先构建了VTE的基因风险评分,随后进一步探索了生物衰老和遗传风险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生物衰老和遗传风险联合能增加VTE的风险评估。当个体同时面对生物老化和高基因风险,这二者在增加VTE风险上,起到了“1+1大于2”的作用。此外,团队验证了恶性肿瘤、肥胖人群“加速衰老”更容易血栓。
基于创新研究成果,黄楷团队已成功将VTE PhenoAgeAccel模型转化为临床诊断工具,能够帮助医生更早地识别血栓高危人群。通过该模型,医生可以追踪上述个体的糖尿病速度、血液学指标和遗传认定风险,为个体化治疗和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该模型的临床应用,能够大幅度提高血栓诊断的精准度,提前识别那些在传统检查中可能被重点关注的高风险事件,从而实现更早的危害和预防,减少血栓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黄楷指出,希望通过科学手段,能够让衰老不再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jh.2760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