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婉婷,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2/7 15:27:29
选择字号:
减缓植物灭绝,需关注灭绝发生机制

 

根据已有研究推测,到本世纪末,全球可能有超过一半的维管植物面临灭绝的威胁。为减缓植物灭绝,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首先需要深入了解灭绝的发生机制及其驱动因素。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英籍研究员高力行在《植物科学趋势》发表评述论文,系统探讨了植物灭绝的生态学机制及其驱动因素,总结了过去已知灭绝事件和种群灭绝的直接原因,并强调应根据濒危物种的需求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灭绝如何发生,又为何会发生?高力行解释,植物与动物类似,灭绝的根本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入侵物种和过度开采等。而灭绝的直接机制从死亡增、个体繁殖力降低开始,通过多个种群灭绝扩大到物种灭绝。他指出,“相对动物而言,过去研究对植物个体和种群层面的直接灭绝机制知之甚少”。

高力行认为,植物灭绝风险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地理和气候条件、物种的初始分布范围和丰度、栖息地专性、温度生态位宽度等。同时,日益增多的濒危植物基因组数据,可为植物生态响应和灭绝风险的预测提供重要信息。

通过回顾系统发育模型预测、化石记录以及再访和实验研究数据,论文指出,气候变化是上新世植物灭绝和区域灭绝的主要驱动因素,到现代,人为活动导致的栖息地丧失成为主导因素。

基于过去的灭绝预测与研究证据,论文总结,在未来几十年内,全球植物群落中至少有一半面临显著的灭绝风险,尤其是热带地区和岛屿地区。而在生物多样性数据有限的地区,如马达加斯加,已知灭绝物种的比例可能更高。

此外,高力行指出,尽管预测的灭绝率与实际观察到的灭绝率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这可能反映了灭绝事件的延迟效应,即“灭绝债务”。

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植物物种层面,然而,大多数物种层面的灭绝事件都伴随着多个亚种、进化谱系和本地适应种群的丧失。高力行表示:“这些亚种或种群可能比整个物种更易灭绝,因为它们更特化且个体数量更少。未来,亚种分化对物种层面灭绝的后果在植物研究应更多被探讨。”

截至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仅20%的濒危植物物种完成了全球性评估。为此,高力行呼吁:“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利用现有工具和技术,结合《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tree.2024.11.00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王赤:在仰望星空中凝心聚力 南非MeerKAT射电望远镜发现巨型射电星系
新模型预测电池衰减轨迹 科学家发现草原极端干旱“密码”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