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许强教授团队在火星全球滑坡的识别与分类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成果于11月17日在《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发布。
火星上广泛分布超大规模滑坡,对其开展研究可为火星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环境条件研究提供重要线索,也可为未来人类登陆火星提供重要支撑。国外学者已针对火星滑坡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我国尚未对火星滑坡开展系统研究。
该研究基于多源高分辨率光学遥感数据及数字高程模型系统解译并建立了火星全球滑坡数据库和分类体系。研究共解译出火星滑坡2971处,根据运动堆积特征将滑坡划分为滑移型、滑塌型、流动型、复合型四大类。火星滑坡集中分布于水手峡谷(占比约74%)、火山省及大型撞击坑边缘,主要分布于于-5000m至2000m的高程范围。在大高差、低阻力等因素作用下,火星滑坡规模远大于地球滑坡。火星滑坡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和流动性,其等效摩擦系数H/L集中于0.2~0.4,仅有极少部分小型滑坡大于1。
尽管火星与地球的地质环境存在差异,但滑坡的分布和形态表现出相似性,反映了重力作用下的动力学机制在行星地质过程中具有普适性。研究成果为揭示火星滑坡地质过程演化规律和行星滑坡的差异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为水资源分布研究和火星探测着陆选址提供了参考。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3203/j.whugis2025030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