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丹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28 16:09:38
选择字号:
从几十克到百吨级,他们打赢细胞寿命“保卫战”

 

在实验室里,一个个看似普通的摇瓶正悄然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战斗”。瓶中培养的酿酒酵母,经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周雍进团队的精密改造,已化身为高效的“细胞工厂”,能够将普通的葡萄糖转化为香紫苏醇,产量达到了每升25.9克。

这一数字背后,是一场持续数年的科研攻坚。从最初每升11.4克的实验室成果,到如今翻倍的产量,再到已成功落地的百吨级年产规模,周雍进走的,是一条将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

“我们不仅要追求学术上的理论创新,更致力于解决产业痛点,实现‘实验室数据’向‘经济可行的生产工艺’转化,让生物技术真正服务于绿色制造。”周雍进说。

高效酵母细胞工厂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高价值的天然产物

香紫苏醇,这个名字对大众而言或许陌生,但在香料和医药领域,它却是一种备受瞩目的高价值天然产物。

它不仅是合成高级香料降龙涎醚不可或缺的关键前体,更在医药研究中展现出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潜在药理活性,其衍生物在神经系统疾病和代谢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探索也方兴未艾。

“团队最初聚焦香紫苏醇的生物合成,核心源于其高价值、高需求的特点,然而用传统工艺制造,它的生产瓶颈也十分明显。”大连化物所副研究员高教琪介绍道。

此前,香紫苏醇主要从植物鼠尾草中提取,不仅生产周期长、收得率低,并且严重受气候条件制约。而化学合成法的则步骤较为繁琐,并且可能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医药领域对高纯度、可持续来源活性成分的迫切需求,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团队将目光投向生物合成。

“我们想要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限制,实现香紫苏醇的绿色、高效、规模化生产。”周雍进说。

通过前期通过对酵母中心代谢途径的系列系统改造,团队实现了以葡萄糖为原料高效合成香紫苏醇,并成功将其产量提升至11.4g/L,为构建高效萜类合成细胞工程提供了理论指导。

然而,当他们试图向更高产量发起冲击,并向工业化生产迈进时,一个此前被忽视的问题浮出水面。

“在长期发酵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细胞老化和有毒代谢物积累导致其酵母在生长后期活力骤降,产物合成几乎停滞。”高教琪描述道,“这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提升。”

这一现象促使团队深入思考:一个高效的“细胞工厂”,难道仅仅意味着在短时间内代谢通量高吗?类比工业生产,若要保证一条生产线持续高效产出,除了工人的技艺娴熟,更需要他们能够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避免过度疲劳。同样,对于微生物细胞工厂而言,延长其“工作寿命”,或许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发酵后期产能衰减的关键。

正是这一基于这一实际瓶颈的敏锐观察,让“细胞寿命改造”与“高效细胞工厂”这两个概念,在团队的科研蓝图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为“细胞工厂”注入“长寿”基因

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团队却发现了一个“悖论”。

“部分延长细胞寿命的改造策略,虽然确实让细胞存活更久,但却导致其生长速率下降,最终结果竟是寿命延长了,香紫苏醇的产量却不升反降。”高教琪回忆道,那段时间,他们陷入了长达近10个月的技术瓶颈期,“寿命延长但产量不增”的怪圈,一度让团队成员对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产生了怀疑。

转机总在不经意间出现。在反复尝试和组合各种改造策略时,团队偶然观察到,在弱化营养感知的同时,如果协同增强线粒体自噬,能够使发酵后期的香紫苏醇合成产量显著提升70%。

“最初我们甚至以为这是实验误差,”高教琪笑着回忆,“直到重复验证了三次,才敢确认这个令人振奋的结果是真的。”

后续的组学分析也印证了该结果:这相当于对细胞进行了一次“精细化健康管理”——“轻度营养限制”减少了细胞冗余的代谢消耗,避免了“虚胖”;而“选择性线粒体自噬”则能精准清除那些功能受损的线粒体,同时保留功能正常的“能量工厂”,确保了细胞的持续高效供能。用团队的话说,这就像是“让细胞少吃但吃好,同时及时更换老化零件”,从而实现了“健康长寿”与“持续高产”的统一。

“我们首次将寿命系统改造与代谢工程相结合,将香紫苏醇产量从11.4g/L提升至25.9g/L,为构建高效微生物细胞工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范式。”周雍进总结道.。

这一策略也具有显著的普适性。细胞衰老导致的“生产持续性下降”是微生物合成各类化合物的共性瓶颈,而寿命改造通过增强细胞鲁棒性和代谢稳定性,可广泛适用于需要“长周期发酵”的产物合成,如萜类、酚酸、生物碱等。

从论文到“生产力”

当团队香紫苏醇产量达到11.4g/L时,其潜力已吸引相关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共同开发工业化生产技术路线。

“正是在这次工业化放大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才更深刻地认识到细胞鲁棒性对于工业发酵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催生了后续‘寿命调控’的深入研究。”高教琪说道,“这是一个典型的从工业应用中凝练科学问题,再用基础研究成果反哺技术突破的案例。”

在实验室生产达到25.9g/L后,团队又和企业再度踏上了工业化的征程。然而在发酵工艺放大阶段,他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从实验室摇瓶到工业发酵罐,需要解决氧气传递、底物混合均匀性、pH和温度梯度控制等问题,而实验室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工业生产需开发低成本、低毒性的分离工艺,同时保证纯度≥99.5%,这些困难都亟待解决。”高教琪说。

两年时间,得益于合作企业在生物发酵与产物提取方面的丰富经验,以及团队在实验室阶段就秉持的“产业思维”,整个工艺放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最终完成120吨级工业生产成果鉴定。

“我们一直秉承着科学研究要定位于未来的产业对接,不能计较一时得失。所以在实验室阶段,我们就坚持使用基础培养基,这可能在前期发文章时产量不如别人,但是当我们的技术放到后续产业应用中,不仅能够降低原料成本,更重要的是,简单的培养成分简化了后续的分离纯化步骤,降低了成本,保障了产物的高品质。”高教琪表示,“这也是许多企业愿意与我们深入合作的重要原因,我们的技术能真正实现产业应用。”

“百吨级香料年产能”不仅标志着生物合成法生产香紫苏醇已从“实验室验证”迈入“工业化成熟阶段”,有望满足全球降龙涎醚香料市场约30%的原料需求。“它证明了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改造的酵母细胞工厂,我们有能力实现高附加值化合物的规模化、绿色化生产,为天然产物制造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高教琪说。

产业化成功带来的激动与释然之余,团队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

“我们最期待的,是将这项寿命改造技术应用于生产更具社会价值的产物,例如抗肿瘤药物紫杉醇的前体。”周雍进展望道。目前紫杉醇主要从珍稀的红豆杉树皮中提取,资源破坏严重且价格高昂。其生物合成路径长、前体供应不足、发酵周期长等因素制约了产业化。“我们的寿命改造技术,有望延长生产紫杉醇前体的工程菌的生产周期,从而提升产量,推动低成本、可持续的抗癌药物生产新模式。”

回顾从构思、突破到转化的全程,团队最大的感触是: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从来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对酵母衰老机制的基础探索,最终成为了攻克产业化瓶颈的钥匙;而产业化进程中遇到的工程问题,又反过来深化了对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高教琪告诉《中国科学报》。

“结合本次转化经验,我们认为生物合成类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最关键的环节是在研究早期就建立产业思维,做真正‘有用’的科研。”周雍进说,“科研人员需要精准定位靶标产物,主动对接产业真实需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科技创新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如今,这些掌握了“长寿密码”的微生物细胞工厂,正日夜不停地运行在现代化的发酵罐中,将科学的奇思妙想转化为滋养美好生活的实在产品,书写着新的篇章。

工业化现场。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首次证实火星存在闪电 借乙烯调控棉纤维又长又强,有希望了
拯救微生物可能是史上最重要的保护行动 研究发现最暗弱双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