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雨,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27 21:57:39
选择字号:
孙太欣:偏头痛、焦虑、抑郁呈共患趋势

 

“偏头痛作为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之一,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具有高度隐匿性和反复性,常被误认为是普通头痛而被公众忽视。”近日,在由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主办、中国建设银行承办、辉瑞投资有限公司支持以“‘建’康生活从‘头’开始”为主题的公众健康讲座上,北京电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太欣指出,很多人对偏头痛缺乏足够重视,而其背后涉及复杂的神经生理机制,并非简单的头部不适。

多因素引发偏头痛

据了解,大脑组织本身并不具备痛觉结构,人们感受到的疼痛主要源自脑膜及其周围神经的感受区域,尤其是三叉神经血管系统。一旦受到刺激,便会引发典型的头顶部、颞部或眼周疼痛。

据孙太欣介绍,偏头痛的发生常由情绪波动、焦虑、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等因素触发。这些因素可导致神经递质分泌异常,使神经产生“异常放电”,并沿三叉神经血管通路传递,从而诱发疼痛。“有些患者一开始觉得是眼睛疼,随后痛感扩散到半侧头部甚至整个头部,这其实与三叉神经不同分支受累有关。”

除神经因素,偏头痛还与血管扩张及炎症因子有关。研究显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偏头痛早期即大量释放,使痛觉信号不断被放大,形成“越痛越释放、越释放越痛”的恶性循环。

“治疗的核心,就是打断这个循环。”孙太欣表示,目前多类针对CGRP通路的药物正是基于这一机制研发而成。

在讲座中,孙太欣重点强调了偏头痛、情绪障碍与睡眠问题之间的双向影响。“现代人脑力负荷高、情绪紧绷,这些都会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调节,从而诱发偏头痛。”

而偏头痛一旦发作,患者又容易因疼痛影响工作效率、无法专注,进而产生焦虑情绪,使病情反复加重。

这种“痛—焦虑—痛”的循环不仅影响工作,也逐渐波及到生活和社交。孙太欣表示,多数患者因为频繁头痛而减少社交活动,久而久之与朋友疏远,情绪变得敏感、孤独,甚至发展为回避社交。“这种情绪状态本身会进一步损害睡眠质量,让神经系统更加敏感,偏头痛的发作频率也随之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偏头痛、焦虑与抑郁在临床中呈现明显的共患趋势。孙太欣表示,慢性偏头痛患者中,超过一半合并抑郁症状;发作性偏头痛患者中,也有约三分之一存在抑郁倾向,而焦虑症状的发生率同样偏高。

“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使患者更容易陷入反复、难治的状态。”她表示。

尽早识别与干预

随着偏头痛对生活质量影响日益显著,其公共健康意义不容忽视。数据显示,我国18~65岁人群偏头痛患病率为9.3%,40~49岁为高发年龄段,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3。

“按这一比例推算,我国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受到偏头痛困扰。”孙太欣表示,其中女性因月经周期变化、情绪波动和家庭压力叠加,更是高风险人群。

在治疗方面,孙太欣呼吁公众纠正对抗焦虑、抗抑郁及助眠药物的误解。“不少患者担心药物会‘上瘾’,从而拒绝治疗。在规范管理下,这些药物的作用是帮助患者尽快打破恶性循环,让生理和心理都能回到稳定状态。”她强调,服药的最终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再逐步减量停药,而非长期依赖。

最后,孙太欣提醒,偏头痛必须尽早识别、尽早干预。“偏头痛拖得越久,就越容易演变为慢性化。一旦进入慢性阶段,治疗难度会明显增加,对情绪、睡眠以及整体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会随之放大。”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借乙烯调控棉纤维又长又强,有希望了 拯救微生物可能是史上最重要的保护行动
研究发现最暗弱双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