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显著提升药物发现效率,科学家构建快速靶标追踪与配体发现平台 |
|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陆晓杰课题组、廖苍松课题组、谭敏佳课题组和复旦大学教授周璐课题组,开发了一种用于DNA编码化合物库(DEL)合成的化学酶促on-DNA反应,并构建了可推广的快速靶标追踪与配体发现平台FF tags-biocatDEL。该方法颠覆了传统DEL筛选的范式,即从DEL库结构出发来寻找合适的筛选靶点,为从现有DEL库中挖掘隐藏筛选价值提供了有效的方案。11月20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在创新药物研发的漫长征途中,如何从海量化合物中快速、精准地找到与特定靶标结合的“钥匙”,一直是科学家们致力攻克的核心问题之一。DEL技术以其高通量筛选能力,已成为当今新药发现领域的主流平台之一。然而,传统DEL技术筛选过程犹如“盲选”,高度依赖预先选定的纯化靶标蛋白,且靶标选择存在随机性,导致筛选成功率普遍不高。
利用FF tags-biocatDEL平台,研究团队首先通过化学蛋白质组学,使用两种吲哚探针系统筛选了细胞内的靶点,并确定了磷酸甘油酸脱氢酶(PHGDH)可作为DEL筛选的潜在靶标。随后,研究团队根据探针结构设计合成了DEL01和DEL02,用于筛选PHGDH,最终发现了一个新型酶活性化合物。
以上结果表明,FF tags-biocatDEL平台构建了“组学指导-DEL构建-精准筛选”的完整闭环。具体而言,平台在细胞水平实现了对潜在靶点的全景式扫描,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DEL筛选靶标匹配随机性强的瓶颈;同时创新性地引入生物催化反应,在保持DNA兼容性的前提下显著拓展了化合物库的结构多样性;最终通过多维度技术的融合,建立了高效匹配DEL与潜在靶标的筛选体系。
FF tags-biocatDEL筛选流程示意图。图片由研究团队提供
研究团队表示,该策略不仅显著提升了药物发现效率,还释放了DEL技术在难成药靶点领域的巨大潜力,可作为现有DEL技术的有效补充方法。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jacs.5c14634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