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加勒斯特农业与兽医大学的实验基地,一座500平方米的太阳能温室里,番茄和黄瓜长势喜人。这是近日中国—罗马尼亚农业合作联合实验室的最新成果。
“我们在罗马尼亚建设示范了节能型日光温室,自2018年建设以来,温室运行良好,实现了在不额外增加能源的情况下完成越冬生产。证实了我国的日光温室技术可以在罗马尼亚做到全年高效生产。”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环发所)研究员仝宇欣告诉《中国科学报》。
罗马尼亚设施农业的困境与挑战
罗马尼亚作为中东欧重要农业国,设施农业发展长期滞后。数据显示,罗马尼亚设施园艺面积仅为3000公顷,且以简易塑料大棚为主,难以实现园艺作物的周年连续供给。每年冬季,罗马尼亚需要从西北欧、南欧国家大量进口蔬菜、花卉和瓜果,进口依赖度高达70%以上。
罗马尼亚研创部部长等参观中国植物工厂技术。受访者供图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农业与兽医大学副校长弗洛林·斯坦尼卡教授指出,罗马尼亚设施农业面临三大难题:首先是气候条件限制,冬季寒冷漫长,传统温室需要大量能源加热;其次是技术装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低;最重要的是缺乏适合本地条件的创新技术体系。
此前,罗马尼亚曾尝试引进荷兰玻璃温室技术,但由于气候差异大、运行成本高昂,效果并不理想。荷兰模式适合海洋性气候,而罗马尼亚属于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直接引进导致能源消耗巨大,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仝宇欣表示:“针对罗马尼亚的特殊需求,我们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
中方团队研发的双层节能日光温室成为破解严寒的关键。这种温室采用独特的双层薄膜结构,中间形成空气隔热层,并且将保温被内置,保温性能比传统温室提高50%以上。在布加勒斯特地区,即使室外温度降至-15℃,温室内仍能维持8℃以上的生长温度,几乎不需要额外能源消耗。
仝宇欣介绍说,该团队通过优化朝向和角度,让温室最大化利用太阳能;同时采用主动蓄放热系统,白天储存热量,夜间释放,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
智能植物工厂的创新
在50平方米的人工光植物工厂内,生菜、菠菜等叶菜通过立体栽培实现周年生产。这里采用LED节能光源和智能环境控制系统,水资源利用率可高达90%及以上,产量可提升40倍及以上。
植物工厂完全不受外界气候影响,可以实现全年稳定生产。仝宇欣说,这对于保障罗马尼亚冬季蔬菜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中方团队特别注重技术的本地化适配。在节能温室设计中,团队结合罗马尼亚当地气候特点,优化了结构设计,建造成本亦比欧洲同类产品降低约80%。同时,针对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开发了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
在罗马尼亚示范应用的中国日光温室技术。受访者供图
斯坦尼卡说,中方团队不仅带来技术,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创新。他们与当地研究人员一起,开发出了适合罗马尼亚的设施农业模式。
联合实验室建立了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截至目前,已为罗马尼亚培训了200多名技术人员,编写了当地语言的培训教材和操作规程。这些措施确保了技术的可持续推广和应用。
经过实际运行检验,中国技术在当地展现出显著优势。在节能方面,相比之前引进的荷兰温室,中国温室节能率达到80%及以上,实现了不额外增加能源或使用极少能源果蔬的安全越冬生产。
这些技术正在产生辐射效应。在联合实验室的示范带动下,山东润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罗马尼亚普拉霍瓦省建成了13万平方米的节能温室示范基地。这也吸引罗马尼亚企业纷纷来中国寻求合作。
当地农民米哈伊表示,中国技术让他们在冬季也能种植蔬菜,这不仅增加了收入,更改变了他们的农业生产方式。
合作模式的创新价值
这种科研机构+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正在产生多重效益。一方面,通过联合实验室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确保技术的先进性;另一方面,通过企业进行产业化推广,实现技术的快速落地;最后,通过培训农户,确保技术的广泛应用。
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韩春霖表示,联合实验室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平台,更是产业合作的桥梁。正在推动形成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这将为罗马尼亚农业现代化提供持续动力。
展望未来,中罗设施农业合作将继续深化。双方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在罗马尼亚建设更多示范基地,推广面积达到100公顷以上。同时,将合作领域拓展到果蔬加工、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环节。
罗马尼亚农业部农业政策总司司长埃琳娜·塔托米尔充满信心地表示,中国技术为罗马尼亚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合作不仅解决了当下的生产难题,更培养了人才,建立了创新体系。这将为罗马尼亚农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种以技术合作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合作模式,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典范。通过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带动,中罗设施农业合作正在书写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