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辉,常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20 10:27:28
选择字号:
我国科学家取得重要突破:异种器官移植猕猴存活满一年

 

日前,《中国科学报》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获悉,该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陈刚团队取得异种移植研究的重大突破:经过基因编辑的猪肾脏在猕猴体内功能良好,存活时间突破一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是我国异种移植领域的里程碑事件,是世界范围内除美国之外首个存活达一年的异种移植灵长类动物。该研究为我国启动相关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陈刚教授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供图

“每一次看到终末期肾病患者在漫长的等待中失去希望,我们都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这是陈刚投身异种移植领域的初衷。正是源于这份临床最迫切需求的使命感,驱使他和他的团队在20多年前就开始了这项科研“长征”。这次长达一年的实验中获取的系列病理学数据,尤其是关于慢性排斥反应的微观演变过程、药物对器官的长期保护等,将为未来的临床研究提供直接依据。

存活一年是一个里程碑,但远非终点。从成功的动物实验到安全应用于人类患者,最大的“拦路虎”是什么?陈刚认为,是长期效果和安全性的未知数。团队关于异种移植接受度的调查结果显示,移植等待者对异种移植的接受度总体良好,但他们更担心感染风险,同时期待异种猪肾能达到与同种异体肾脏一样的存活。

“我们期待在三到五年内能够初步走向临床”,陈刚表示,当下临床器官短缺严重,基因编辑猪器官虽初期效果或不及人器官,但对濒危、无适配器官患者,可能延长生命、缓解痛苦。从近景来看,基因编辑猪器官有望作为同种器官的补充。从远景而言,则有望随着技术迭代及移植效果的不断提升,从根本上解决器官来源难题。

不过他同时坦言,这个过程艰难漫长,有待逐步摸索推进。首先,要解决伦理学问题,哪些患者接受最早的试验不能仅仅取决于患者本身的意愿,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查和监管。其次要解决个体感染与跨物种的群体感染的生物安全性问题。接受异种移植的患者回到社会环境中,个体感染的几率比在隔离环境中生活的实验动物要高得多。虽然对于群体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可能出现群体性感染,但将来如果真的走到人体试验这一步,还需要严密地观察和追踪、避免群体感染性事件的发生。

“同济医院的这一突破性进展,对于我国在该前沿医疗领域抢占技术制高点、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移植技术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主任王长希教授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车上喝饮料不洒了?“黑科技”水杯来了 超加工食品正将年轻人推向前驱糖尿病
地下“社交网络”帮作物“传递情报” 乙烯可正向调控棉花耐冷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