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孔令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19 23:26:07
选择字号:
新研究揭示洋底超级隆起成因

 

长期以来,热点隆起的形成被认为与地幔柱活动紧密相关,但对于分布范围更广、高度更低的超级隆起成因,学界始终未达成共识。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针对两类洋底隆起成因提出新见解,为理解地幔柱深部动力学演化与浅表响应带来新思路。

记者获悉,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团队,联合西班牙海洋科学研究所教授Jason P. Morgan团队、美国哈佛大学已故教授W. Jason Morgan共同完成。研究团队综合分析天然观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尝试解读了洋底隆起宽度随大洋年龄增长而降低、高度相应增高的趋势。

为总结洋底热点隆起特征,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研究团队参考既有洋底热点目录,统计其宽度和平均高度(移除洋底冷却沉降效应后)。分析发现,>50 Ma洋底的热点隆起多呈狭窄高耸状,<20 Ma洋底的热点隆起则以宽阔低矮为主。此外,靠近洋中脊区域的热点隆起会沿与中脊平行方向延伸,长轴高度/宽度小于短轴。这些观测表明,普通热点隆起与更宽阔的超级隆起,分别倾向于在古老和年轻大洋板块上发育。

为探究这一规律背后的动力学机制,团队成员副研究员刘亮构建了可压缩型数值模型,模拟地幔柱与不同年龄大洋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模拟成功再现了热点隆起规模演化趋势。结果显示,普通热点隆起和超级隆起均可能源于地幔柱与大洋岩石圈相互作用。

研究团队强调,年轻大洋板块下存在由洋中脊熔融抽取形成的粘滞残余“成分岩石圈”。大洋年龄较小时,成分岩石圈厚度显著大于“热岩石圈”,且密度与粘度更小。当地幔柱物质上升至浅部,成分岩石圈受纵向挤压横向形变,表现为地幔柱周边局部加厚。随着大洋年龄降低,岩石圈整体粘度降低,受地幔柱挤压后的加厚范围增加,浅表隆起范围扩大;但因单位时间内上涌地幔柱物质有限,热点隆起平均高度相应降低。因此,年轻大洋成分岩石圈受地幔柱冲击后的物质再分布,是超级隆起形成的关键因素。

该项研究较好呈现了岩石圈“盖层”效应,有效展示了热岩石圈对地幔熔融的限制作用。模拟显示,地幔柱上升过程中,可在地幔过渡带、约260公里深度及岩石圈底部发生不同程度滞留,为解读对应层位地震波不连续界面及大洋岩石圈地震学LAB本质提供新思路。研究还发现,前人对地核热流通量的估算多基于热点隆起规模测量,但本研究表明,相同地幔柱体积下热点隆起规模随大洋年龄变化,以往估算可能偏差较大。因此,该研究为重新审视地核热流通量估算方法提供依据。

研究人员指出,该研究不仅为理解地幔柱导致的热点隆起规模提供新视角,也为探索地幔柱深部动力学演化及浅表响应开辟新思路。通过综合天然观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研究揭示了地幔柱致岩石圈物质再分布的浅表响应形式,强调了大洋成分岩石圈对地幔柱上涌和地幔熔融的关键制约作用。研究进一步表明,地幔柱在大洋板块下方活动频率可能高于以往认知,影响范围可能更广泛。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y127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车上喝饮料不洒了?“黑科技”水杯来了 超加工食品正将年轻人推向前驱糖尿病
地下“社交网络”帮作物“传递情报” 乙烯可正向调控棉花耐冷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