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全球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且这一数字仍将进一步上升。这凸显出一个关键需求,即必须确保城市有益于人类健康与地球环境。
西班牙巴塞罗那扩展区。图片来源:Shutterstock/BearFotos
2018年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报告指出,全球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这一估算依赖于各国对“城市”和“农村”的定义。而这些定义大相径庭。例如,丹麦将城市定义为仅需200人居住的区域,而日本的标准则是5万人。这种差异模糊了人们对全球城市化的整体认知。
为更清楚地了解情况,联合国人口事务官员Sara Hertog及同事制定了统一标准:城市需满足至少5万人居住,且人口密度不低于每平方公里1500人;城镇需至少有5000名居民,且密度不低于每平方公里300人;其余区域则归为农村。“我们首次在所有国家采用了相同的定义。”Hertog表示。
研究人员随后分析了237个国家和地区的卫星数据及全国调查数据,估算2025年全球城市化程度。结果显示,目前全球4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其中多数是人口不足25万的城市;36%的人口居住在城镇。这意味着81%的人口为城市居民,剩余19%居住在农村。
通过一个纳入人口老龄化和移民趋势等因素的统计模型,该团队还预测,到2050年,全球83%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而非农村。Hertog指出,城市人口的实际数量将持续增长至2050年;而农村居民数量预计将在21世纪40年代达到峰值,之后将下降。
这些新估算将帮助联合国评估第11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该目标旨在到2030年“使城市和人类住区具有包容性、安全性、韧性和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还将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提供参考,助力制定减缓全球变暖的政策。
城市人口增长的驱动因素因地而异。Hertog指出,在东亚和南亚,增长主要源于国内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人们迁移是为了寻求教育和就业机会,也为了更丰富的社交生活。”在欧洲和北美,国际移民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增长主要因为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城市化对环境既有利也有害。Hertog举例说,如果城市因人口增长而扩张边界,但公共交通规划不当,可能使得人们过度依赖汽车,进而增加碳排放。反之,精心规划可提供比农村地区更节能的交通方式。
城市化还会影响健康。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Andrea Mechelli表示,城市居民通常更易接触空气污染和极端高温,二者均与心血管健康恶化相关,且似乎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风险。此外,部分城市缺乏绿地,这与焦虑和抑郁发病率上升有关。
Mechelli强调:“我们并非要逆转城市化,也不是说人们不该住在城市。这份报告告诉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思考如何让城市更宜居、更绿色,并充分发挥所有益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