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至16日,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联盟联合主办的“东南亚论坛”2025国际会议在广州召开。
本次会议主题为“大变局下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东南亚包容性合作与韧性发展”,吸引来自中国和东南亚11国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智库、企业、社会团体、媒体等各界代表约300人参会。开幕式由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吴坚主持。
开幕式由吴坚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供图,下同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恒胤,广东省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林雄,广东省教育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陈琦,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会长倪海东,印度尼西亚大学校长赫里·赫尔曼西亚(HERI HERMANSYAH),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为会议致辞。
论坛上,“东南亚华人华侨名人传记丛书”首册传记《在风雨中跨界前行——苏用发传记》正式发布。据悉,“东南亚华人华侨名人传记丛书”由吴坚担任总主编、国文出版社出版,首册丛书聚焦印尼杰出华人企业家苏用发先生,系统细致展现其在印尼兴办华文教育、在中国捐资助学的善行义举。
发布现场。
主旨报告环节,围绕攸关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战略、经济、科技、教育、历史、文化等议题,直面区域交流合作中存在的战略性、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以及海南省贸促会,印度尼西亚大学、文莱大学、新加坡社会科学大学、柬埔寨大学、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老挝沙湾拿吉大学、东帝汶帝力商学院、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菲律宾大学等专家学者等作专题报告。
会议期间,聚焦“中国-东南亚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科技、教育合作的提质升级”“东南亚历史与文化:交流与共生”“地缘变局下中国与东南亚的安全与发展”的四个分论坛同时举行。来自中国和多个东南亚国家的学术界、企业界和智库界代表等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发展动态,围绕“十五五”规划新阶段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东帝汶加入东盟后区域一体化的新发展、周边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互联互通等具体议题,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
与会人员合影。
在硕博士研究生论坛中,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云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研究生围绕“多学科集成的超知识: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其中,新加坡社科大学校长陈大荣主讲“东南亚讲坛”,分享主题为“‘新加坡七百年’史”的最新研究,探讨了新加坡这一“年轻国家”的悠久历史与国家身份认同。
从2017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九届的“东南亚论坛”是中国-东南亚学术交流与实践对话的重要平台,在区域交流对话和互联互通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本次会议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与东南亚的联动,紧扣“十四五”和“十五五”交接的时代脉搏,主动服务建设教育强国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的新规划,积极对接东盟11国在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