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 |
|
孟娟:“蜂窝肺”不可逆,早治! |
|
|
“很多间质性肺病患者都会有咳嗽、活动后气短等症状,他们误以为就是普通的感冒或感染,甚至自行服药,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了肺部出现了不可逆的损伤——肺纤维化。”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孟娟在接受《医学科学报》采访时表示,结缔组织病除了引起关节疼痛,还可能会侵袭患者肺部。
孟娟(受访者供图)
结缔组织病(CTD)是风湿病里一类特殊的“自身攻击型”风湿病,间质性肺病是结缔组织病常见的严重肺部并发症。简单说,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认错人”,错误地攻击了自身的组织。例如系统性硬化病、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都属于这类疾病。
“肺纤维化是肺部受损后过度修复导致肺硬化的过程,表现为肺泡和肺间质发炎硬化形成疤痕,使肺失去弹性。正常肺应像气球一样有弹性,但纤维化后肺变得硬邦邦,形态上呈现蜂窝状,导致患者呼吸困难且难以恢复。纤维化一旦形成会持续加重,严重影响呼吸功能。”孟娟表示,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患者肺部纤维化后,呼吸会变得困难、气短,氧气吸收变差。轻则影响生活,稍微活动就喘;重则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威胁生命。
研究显示,因原发CTD病种的不同,患者发生肺纤维化的几率差别较大,总体为3%~70%,其中系统性硬化病、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患者风险尤其高。由结缔组织疾病引发的肺纤维化患者死亡风险不容小觑,5年累积死亡率可达52%。
治疗须坚持“双重达标”
孟娟提醒,CTD-ILD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患者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异常,并无任何临床症状,有的患者可以从一开始便表现为呼吸衰竭,且快速进展直至死亡。早期检测出ILD并给予及时、适当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CTD-ILD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目前,高分辨率CT(HRCT)是检测ILD的首选方法,其检测方便,敏感性及准确性高,但也存在价格高、有一定潜在辐射等问题。“通过对肺部一层层的扫描,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其间质的炎症情况。当然,间质性肺病也不都是炎症,也有些病人是纤维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借助其他检验手段,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确诊。”孟娟表示,ILD患者就诊多集中在呼吸科、风湿免疫科。
一旦患者被诊断为ILD,还需要继续寻找病因。孟娟表示,其中30%~40%患者均与免疫相关,尤其是与结缔组织病相关的疾病。
“只有找到病因才能精准治疗。”孟娟表示,但是CTD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即使我们给予了相关的免疫治疗以后,仍然有些患者会有进展,主要表现为肺部向蜂窝肺、纤维化进展,患者整个肺功能就会变差。”
当前,业内针对CTD-ILD的治疗共识可概括为“双路并治”或“双重达标”。一方面,须遏制“内在紊乱”之源:运用免疫调节药物等手段,控制结缔组织病本身异常的免疫应答。另一方面,则需阻断“肺间质纤维化”之进程:针对肺部已出现的炎症与纤维化病变展开干预,尤其强调早期启用抗纤维化药物,此为延缓肺功能下降的核心策略。
从被动就诊到主动出击
为了更早地精准发现CTD-ILD,北京朝阳医院成立了CTD-ILD专病门诊以实现对"风湿病+隐匿性咳嗽/气短"的预警意识更强,可显著缩短患者从首诊到确诊的时间。
“患者无需辗转风湿科、呼吸科、影像科,一站式完成全套评估。”孟娟表示。
与此同时,通过专病标准化流程如肺功能、HRCT、血清标志物动态监测,进行精准干预与治疗,实现改善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目标。
“这种一站式、规范化的方式,改变了以往‘等严重了才处理’的被动局面,转向主动出击、全程管理的新模式。不仅让患者获得更便捷、更专业的诊疗服务,抓住早期干预的黄金时机,更能确保治疗的精准性、规范性和长期性,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推动我国CTD-ILD整体诊疗水平的进步。”孟娟表示。
需要提醒的是,CTD-ILD患者一定要定期复查。通常病情稳定患者需要三个月复诊一次,视病情状态,医生再决定采用何种检查手段,但仍建议患者每年要复查一次HRCT,如果病情稳定两年以上可以酌情再延长HRCT检查间隔。
“最后,期望医患都能抓住治疗的黄金干预期,在疾病早期甚至无症状阶段识别高风险患者,及早干预,阻止或延缓不可逆的肺纤维化进程。”孟娟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