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宣称要使英国成为全球三大科技企业孵化、投资与规模化发展基地之一。今年早些时候发布国家产业战略时,英国政府官员设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35年,培育出本土万亿美元级企业。
近日,英国上议院一个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对此泼了冷水,指出英国科技产业实际上正“因失血过多而死”。报告警告称,一家科技公司一旦取得一定成功,很可能迁往美国,而随之流失的是繁荣,包括就业岗位和税收收入等。
那么,英国真的能产生一家价值万亿美元的科技公司吗?
并非所有人都这么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目标。”政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Giles Wilkes表示,“但它绝对迷惑了政客。”不过,他补充道,实现目标并非全无可能。他估计未来20年内英国诞生此类巨头的概率约为1/4。“说不定哪天就会出现某种减肥药或其他类似的突破性产品。”
若以市值(所有流通股总价值)衡量,万亿级企业规模近乎英国当前最大企业——制药巨头阿斯利康的4倍。Wilkes指出,达到万亿市值的企业往往依靠在庞大国内市场占据垄断地位实现增长。
阿斯利康的实验室。图片来源:Peter Byrne/PA via Alamy
"这对整体经济的作用值得商榷。那些从5000亿美元涨到三四万亿美元的企业,并未带来广泛的繁荣。“他说,“这与经济增长是两回事。"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公共政策研究员Andy Westwood对此表示认同。他表示:“用这种方式表达战略目标很奇怪,因为即使产业政策非常成功,也未必能实现这个目标。” 但他认为,从更宏观角度看,政府的十年产业战略是积极举措,对英国而言确有裨益。
政府期望该战略有助于培育巨型企业。该战略聚焦于3方面:推动创新研究、协助学术界实现科研成果商业化、建立支持快速扩张的金融体系。作为起点,它将重点扶持先进制造业、清洁能源产业、国防科技、数字科技企业及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发活动。支持主要通过3种形式实现:资金投入、政府采购和监管改革。
Westwood补充说,很难预测这些举措能否催生近万亿规模的企业。产业战略覆盖范围极广——从基础设施改善到定向拨款,因此难以判断哪些措施最有效。相互竞争的优先事项有时会阻碍进展。此类政策能产生的最好结果,就是为成功企业创造最有利的成长环境。
即便是政府应该挑选“赢家”并将研究投资引导至最有商业应用前景的科学领域的想法,也存在争议。英国的科学政策历来遵循“霍尔丹原则”,即科研资金的分配决策应由科研人员而非政客作出。Westwood指出,目前尚不清楚政府官员将把这一原则贯彻到何种程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