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当代毕昇”王选:为省5分钱多走一站路,却婉拒美国高薪邀请 |
|
|
“王选老师的一生,是‘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写照。”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年度系列活动企业行活动上,作为王选生前的秘书、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王选纪念室主任,丛中笑回忆起与王选共事的岁月,那些点点滴滴依然历历在目。
在丛中笑看来,王选不仅是“当代毕昇”,更是一位将科学家精神与人格魅力完美融合的典范。
丛中笑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丛中笑表示,王选留下的不仅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更有“先做人、后做事”的人生信条,“他让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生,更用一生诠释了何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好人”底色:品格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王老师常说,一个人只有先成为一个好人,才能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好事。”丛中笑回忆,王选在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没有细数科研成就,而是提起自己小学五年级时被同学评为“品德好、最受欢迎的学生”的经历。这个没有奖状、没有仪式的“好人奖”,却成为王选晚年经常念叨的事情。
王选对“好人”的定义朴素而实在。丛中笑记得,王选曾引用季羡林先生的观点,又特意降低了标准:“季老说凡事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多一点就是好人,王选老师却觉得,能做到考虑别人和自己一样多,就称得上是好人了。”
这种价值观贯穿王选的一生,丛中笑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84年《人民日报》花费429万美元引进的美国照排系统因无法处理汉字而濒临瘫痪,王选没有选择趁机推销自己的系统,而是主动带领团队前去改造。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可以一举占领《人民日报》这个重要市场。但王老师说这是国家花巨资引进的设备,让它起死回生是我们的责任。”丛中笑表示。
经过半年努力,王选团队使美方系统重获新生。美方总裁由衷敬佩,甚至提出购买王选的技术,却被他婉拒。丛中笑感慨道:“这正是他‘爱国’与‘好人’观的体现。技术可以竞争,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永远放在第一位。”
生活中的王选,更是将节俭与体贴融入细节。上世纪70年代,王选每月工资仅40元,他坐公交车从北大到和平街的科技情报所查阅外文资料,为了节约5分钱,常提前一站下车走过去。“复印一页资料要7分钱,他舍不得,就趴在桌上手抄,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如今还珍藏着好几本”。丛中笑回忆。
“在王老师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践行自己的‘好人观’。”丛中笑说,当医生告知输血已无济于事时,王选老师选择停止输血,不愿浪费国家资源。夫人陈堃銶的挽联“半生苦累,一生心安”,正是他生命的真实写照。
顶天立地:18年攻克世纪难题
“王选先生常说,科研要‘顶天立地’,技术要追求最前沿,应用要能市场落地。”丛中笑回忆,1975年,当38岁的王选开始研究“汉字精密照排”时,他还只是个被称为“北大病号、小助教”的边缘人物。
然而,就是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病号”,却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跳过西方流行的二代、三代照排技术,直接攻关第四代激光照排。
汉字字数繁多,还有着十余种字体、二十余种字号,若全用数字点阵存储,信息量高达数百亿乃至上千亿字节(数千兆)。而当时我国国产的DJS130计算机存储量不足7兆,要存下如此海量信息,几乎不可能。
王选创造性地提出“轮廓加参数”的数学描述方法,将汉字信息压缩500至1000倍,再通过软硬件结合实现快速还原,“每秒710个字的还原速度,完美匹配激光照排需求,而‘通过参数信息来控制字形变化时的质量’这一技术比西方早了10年。”丛中笑说。
然而,创新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丛中笑回忆,1984年出现了引进国外照排系统的高潮,多家报社和出版社、印刷厂引进了英美日等国的产品。“《人民日报》花费429万美元订购美国HTS公司系统,开完论证会坐公交车回北大,王老师为了省5分钱,还从动物园多走一站地到白石桥换车。”
回来后,王选在讨论会上大声宣布:“我敢肯定,我们一定比美国早出报,而且价格便宜得多!否则,国家给的印刷经费全部退回,一分钱也不要!”这句豪言壮语背后,是王选对技术趋势的精准把握。丛中笑解释说:“当时王老师已经在构思更先进的技术方案,他相信自己的方向是对的。”
转机出现在1987年。《经济日报》成为第一家全面采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报纸,但过程充满波折。在这个关键时刻,王选展现出非凡的毅力。他带着团队驻守报社,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
丛中笑动情地说:“王老师当时说,有技术问题不怕,只要找到原因,就一定能解决!”10天后,所有技术问题得到了解决。
随后全国掀起“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革命,到1993年,国外照排设备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甘为人梯 把名字写在学生后面
在丛中笑眼中,王选不仅是卓越的科学家,更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和团队领导者。她认为,王选最可贵的是他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大师情怀。
“1993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看到了王老师的博大胸襟。”丛中笑讲述,那年春节,56岁的王选没有休息,精心设计了一个新方案。然而回到单位后,却被自己的硕士生刘志红一句话否定。“那个年轻人说,王老师,不用那么麻烦,电脑里有个现成的方法就能解决。”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觉得没面子,但王选的反应出乎所有人意料。丛中笑说:“王老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高兴地说,你怎么不早说!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从中看到了年轻人的潜力。”
这件事促使王选反思:“为什么学生之前没有想到?因为我还在一线,他们没有能动性。”王选当即决定退出科研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说:“我的创造高峰已过,那些有才华、有潜力、尚未成名的‘小人物’才是最需要扶持的。”
从那时起,王选把培养年轻人作为自己后半生最重要的使命。丛中笑讲述了一个特别的故事,2004年,王选在报纸上看到“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有个叫潘建伟的年轻人,马上主动联系。
“当时潘建伟还不像现在这么有名气,已经身染重病的王老师亲自写了两页长信,鼓励他不要急于报奖,要抓紧时间扎扎实实做出更大成绩。”丛中笑说。王选与潘建伟素未谋面,却一直关注着他的成长。
在培养人才方面,王选提出了著名的“十二字方针”:给足钱、配备人、少评估、不干预。丛中笑说:“这在今天看来仍然很有前瞻性。王老师认为,导师的作用不是比学生懂得多,而是指明方向,然后放手让他们去探索。”
王选的一生都淡泊名利。丛中笑回忆,王选经常把报奖的机会让给学生,甚至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学生后面。“他常说‘我在某些方面不如学生’,甚至谢绝了多次出国深造的机会,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高薪邀请,坚信国内同样能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丛中笑说。
王选在确诊肺癌第三天就写下了遗嘱,其中写道:“人总有一死,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一旦医生会诊不治,我坚决要求安乐死,并捐献我身上所有有用的东西,包括角膜,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回顾在大师身边工作的岁月,丛中笑深有感触地说:“在王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科学家精神的完美体现。他不仅推动了我国印刷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