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科学家精神”如同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辰,它在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中孕育、在科学实践的沃土中生长。如何理解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从何处发源,又在怎样的历史浪潮中塑形与壮大?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年度系列活动企业行活动上,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公以科学史的视野,进行了一次系统梳理。
王公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王公指出,科学家精神的主体包括著名科学家、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科技事业奋斗者。“长期的科学实践”是科学家精神形成的关键。
“这个‘长期’不是几十年,而是跨越了三个历史阶段。”王公解释道,第一个阶段是中国五千年来的科技传统;第二个阶段是近代以来的科技救国实践;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自立自强,“这三个阶段层层递进,共同孕育了科学家精神。”正是靠着科学家精神,中国才能在科技领域不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科学家精神的萌芽,在救亡图存中破土
追溯科学家精神的根基,王公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我们用‘两个高潮,一个高峰’概括五千年的科技脉络。”他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第一个发展高潮,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推动了天文、数学、技术的进步;隋唐时期是第二个高潮,东西的丝绸之路和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让科技知识得以快速传播;宋元时期则达到历史高峰,活字印刷、指南针等技术走向成熟。
“《本草纲目》有190万字,《天工开物》记载了123种工艺,这些典籍不仅是技术总结,更藏着求实创新的基因。”王公表示,这些辉煌成就为科学家精神提供了悠久的传统。
然而,明末清初,当西方经历科学范式的革命性变革时,中国相对落后了。这种巨大的差距,让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引进西方科学的紧迫性。
他梳理了近代中国引进西方科学的几个阶段:从知识层面的“西学东渐”,到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再到制度层面的“维新变法”。他特别强调,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中高举起“赛先生”(科学)的旗帜,是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引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标志性事件。
王公认为,从“科学精神”到“科学家精神”,关键一步在于“人格化”,而这一转变是在最艰苦的抗战岁月中完成的。他举了多个“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感人故事:科学家们为支援长城抗战,用随处可见的核桃壳替代椰子壳研制防毒面具;在物资匮乏中,用腌菜缸“土法”制造炸药原料硫酸;地质学家突破“陆相无油论”的束缚,在玉门找到了油田。
王公解读道:“正是在这些面向国家最紧迫需求的实践中,科学精神完成了它的时代化、中国化和人格化,科学家精神由此在中国破土萌芽。”
朱德同志1941年在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上讲,“要把自然科学的学识和祖国的土壤结合起来”,王公表示,这句话正是当时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只有将科学与国家的土壤和需求结合,科学才能繁荣滋长。
科学家精神的生长,在自立自强中塑形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精神进入“生长”期。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和西方的封锁禁运,中国科技工作者开始了自立自强的征程。
王公讲述,1949年到1955年,有1536名高级知识分子从西方国家归国,其中三分之二来自美国,很多人放弃了优厚的待遇。钱学森被美国“软禁”了5年,直到1955年才通过一封写在烟盒纸上的信,辗转联系上祖国;杨承宗是小居里夫妇的学生,法国给他开出55万法郎的年薪,而中国科学院给他的工资,折算下来只有1000斤小米,“差距差不多有500倍,但他毫不犹豫地回来了,还带了14箱科研资料,奠定了中国放射化学的基础”。王公说。
在王公看来,“两弹一星”事业是科学家精神生长的核心熔炉。邓稼先等科学家隐姓埋名,在戈壁荒漠里奋斗了十几年。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无私奉献、协同攻坚”的精神。
“老科学家们特别反对‘之父’的说法,邓稼先曾说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我只是做了一小部分。”王公强调,这种集体主义情怀,正是科学家精神的鲜明特色。而由此凝练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家精神高度契合,并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家精神的发展。
科学家精神的壮大,在迈向科技强国中传承
进入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在重大科技工程中不断“壮大”,形成了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新的精神形态。王公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一次小学讲座中,他本以为孩子们不知道嫦娥五号、六号的具体采样克数,却有一个小朋友准确报出了“1731克”和“1935.5克”。
“这说明,科学家精神已经开始影响下一代了”。王公欣慰地说。他表示,探月精神的“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与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一脉相承。
“比如协同攻坚,探月工程涉及上千个单位、十几万科研人员,没有团结协作,根本不可能‘六战六捷’。”而北斗系统的建设,同样体现了这种精神:从2000年北斗一号服务中国,到2012年北斗二号覆盖亚太,再到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组网,26年里,科研人员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这些新时代的精神形态,是科学家精神的“新鲜血液”。
在精神传承方面,王公认为老中青三代的接力尤为关键。“于敏院士隐姓埋名28年,研究氢弹理论;屠呦呦先生90多岁还在关注青蒿素的应用;袁隆平院士一辈子扎根稻田,研究杂交水稻。”他表示,这些老科学家是精神的“灯塔”,而南仁东、黄大年等人是新时代科学家的代表。
在建成科技强国的道路上,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引领。王公认为,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要抓住三个核心:一是坚守爱国奉献的底色,像钱学森、杨承宗那样,把祖国需要放在第一位;二是秉持求实创新的内核,搞科学不能弄虚作假,要像王选先生那样,用数据说话,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三是践行协同育人的特色,“钱学森培养了王永志,王永志又带领团队推进载人航天事业,这种‘传帮带’的传统,要一直传下去”。
“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这份精神财富。”王公在讲述最后强调,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今天的探月工程,从近代的科技救国到新时代的科技自强,科学家精神始终是支撑中国科技发展的灵魂,“未来,我们要让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激励更多人投身科技事业,为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