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14 20:51:52
选择字号:
能整活,也是“铁血教官”,他说“我的课堂没有差生”

 

近日,在2025“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上海赛区比赛中,华东理工大学的学子获口译赛项金奖、银奖各一项,以及短视频赛项的铜奖。

这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指导老师——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王陈欣的付出。

这位青年教师,也是英语口译课上点子不断的“整活老师”,是带领法语翻译团走进前沿的“先锋向导”,是向留学生娓娓道来中国故事的“文化使者”,也是把学校国旗护卫队训练到惊艳全场的“铁血教官”……

身兼多职却能量满格,这与王陈欣的过往经历和人生选择密不可分。

2013年,24岁的王陈欣决定放弃在国际组织的工作,以“大龄新兵”的身份加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这个选择并不容易。“第一年,头发全白了。”王陈欣回忆道,与年轻七八岁的战友相比,“老胳膊老腿”的他训练起来格外吃力,加练成了家常便饭。

但他用毅力弥补了年龄差距。一年后,所有军事科目均达到良好以上水平,两年后,他带着因年度考核第一所获的三等功军功章“毕业”。这份军人的坚韧与担当,也镌刻在了王陈欣的人生履历中。

结束军旅生涯后,王陈欣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完成了硕士、博士学业。

2023年,王陈欣入职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随着外国语学院推进人工智能(AI)赋能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王陈欣也开启了教学创新实践。

王陈欣。图片由华东理工大学提供

王陈欣遵从语言学习规律,以国际化视野重构课堂,通过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潜能,持续探索“AI+外语+区域国别”的新路径,精心培育“多语种+”复合型人才。

在“口译技巧”的课堂上,王陈欣依托本科实践教学改革项目,以学生数字素养发展为导向,策划了“AI+”跨文化口译短视频大赛,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人机效果差异辨析等任务,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批判思维能力。

此外,王陈欣充分利用给联合多学位项目留学生授课的机会,精心打造跨文化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中外学生文化沙龙,鼓励学生在协作中学会倾听,在交流中理解差异。

作为学院法语翻译团的指导老师,他还组织学生参与翻译实践,了解教育、科技等前沿动态。经过以赛代练,贴近实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他所指导的学生累计获得市级以上外语类竞赛奖项10余项。

同时,王陈欣坚守“退伍不褪色”初心,积极投身学校的国防教育事业。他推动“军事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同时,打造展现退伍大学生风采的“戎耀”故事专栏、组织开展国防安全理论宣讲团培训、策划举办军事文化节,把军旅期间的收获带入校园中。

“部队有句老话:不抛弃,不放弃。我也不会抛弃、不会放弃每一个学生。我的课堂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值得被发掘、被尊重、被培养。”王陈欣说道。

对于学术研究,王陈欣同样有着自己的见解。“衡量一项研究的意义,不应仅以核心期刊发表为标准,更要看它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领域认知、唤起社会关注。”

王陈欣坚持将科研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目前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支持的外语教学创新、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等跨学科研究。

“我期待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同学一起,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王陈欣始终激励自己,“以砥砺奋进的硬实力锻造自我,以兼济天下的软实力温暖他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九寨沟震后八年生态恢复成效显著 arXiv将不再接受计算机科学综述
科学网2025年10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从寒到暖,热木星为何要越过“雪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