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常务副主任 |
|
常在:高效动物质量控制体系助力科研创新 |
|
|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不仅关乎科研基础条件,也关系到动物福利和科研诚信。作为清华大学校级平台之一,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目前服务全校多个院系课题负责人约2000名师生,保存小鼠品系7000余种,每年制作基因修饰小鼠超400种。近年来,中心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内涵式提升”。
常在(受访者供图)
在环境质量控制方面,中心对温湿度、洁净度、换气次数、噪声、氨气浓度等关键参数进行长期监测,每月抽检并接受年度第三方检测。对于夏季高湿度导致屏障环境波动的问题,中心通过优化机组配置提升除湿能力,为动物福利和实验稳定性提供保障。
围绕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指标,如微生物、病毒、寄生虫与遗传质量,中心形成“送检+自检”双路径模式。每年送检上千只动物,覆盖现有的全部动物质量检测项目。自检用于快速筛查与长期监控。为降低漏检风险,中心引入基于脏垫料的采样方法,实现更大范围覆盖。
当发现被污染动物时,中心不再采取“一刀切”处置方法,而是通过更精准的筛查,逐步建立多种免费处理方案,包括重新净化、精子冷冻与复苏验证、品系扩繁及体外受精净化等,兼顾科研进度、成本和动物福利。
此外,针对过氧化氢熏蒸未达到无菌的目标时,我们坚持,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追溯原因—修订作业标准书(SOP)和工作流程的路径,推动平台从“依赖经验”向“依靠体系”转变。这种公开透明的经验沉淀方式具有行业示范意义。
严格的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制度是确保科研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未来,中心将继续以开放、创新、严谨的态度推动实验动物平台建设,为国内高校实验动物质量管理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