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13 20:19:04
选择字号:
英皇家学会数学会士:我不擅奥数,也曾想放弃数学

 

“我可能也不擅长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近日,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奈杰尔?希钦(Nigel J Hitchin)在香港桂冠论坛2025期间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的坦诚之言,引起现场媒体一片唏嘘。

希钦因对几何学、表示论和理论物理学作出重要贡献,获得2016年邵逸夫数学科学奖。但他表示,自己在数学上也遇到过理解障碍,甚至曾一度因为找不到研究方向而考虑过放弃数学。

在他看来,对个体发展来说,必须接受专长的多样性。对学科发展来说,当前强调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固然重要,但也不应以牺牲人文、艺术等其他学科为代价,社会的发展依赖多元知识。

奈杰尔?希钦。图片来自:香港桂冠论坛2025

我曾考虑过放弃数学

《中国科学报》:你是如何爱上数学的?遇到过困难吗?又是如何克服的?

希钦:我在中学时各科都不错,最初想学工程学,后来发现我对“为什么”更感兴趣——比如飞机机翼升力的公式是怎么来的?我不想只接受现成的方程,而想探究其根本原理。这种对深度理解的渴望,让我转向了纯数学。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路顺利。我在硕士阶段曾一度找不到研究方向,甚至考虑放弃数学,去工程公司工作。幸运的是,后来找到了一个适合的问题,才坚持下来。

所以,遇到障碍很正常。可以回头检查是否有错误,查阅文献寻找类似思路,或者干脆放一放,睡一觉再回来——有时候灵感就在那时出现。

《中国科学报》:数学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希钦:好奇心很重要。我在第一次学习微分方程后,就开始思考:控制有机体生长的方程是什么?学到的知识能不能用到某个机械系统中去?

虽然我不是应用数学家,但这种将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的冲动,极大推动了我的学习。另外,解出一道题带来的成就感是真实的;解不出也不代表失败,只是需要更多信息或换个角度。

《中国科学报》:很多人谈到“数学恐惧症”,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对于想提高数学成绩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希钦:当谈到理解上的障碍时,我在数学的某些领域也经历过,我并非擅长数学的每一个领域,有时候你必须吸收一些物理或几何方面的概念,而不仅仅是解方程和算数。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幸运,因为大学里有些科目我不喜欢,但考试可以选考,我刻意避开了一些科目。

就提升数学能力来说,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和鼓励机制,关键在于激发好奇心,而非制造恐惧。我知道,责怪老师“教得差”很常见,但教师也往往面临成绩压力,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是每个人都擅长数学,比如我喜欢阅读,但我在学校的英语文学课成绩就不太好,不擅长分析书中人物的动机等等,有些人就比我强得多。所以,必须接受个体专长的多样性。

“我不太擅长奥数”

《中国科学报》:英国有没有类似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或从小选拔数学天才的机制?

希钦:英国并没有像前苏联时期那样的系统性培养机制。例如,许多杰出的俄罗斯数学家都出自莫斯科一所专门的数学精英学校,那里集中培养有天赋的青少年。

英国虽然也有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但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如东欧国家。即便是英国奥赛集训营,也常常由来自匈牙利等国有经验的教练来授课。总体而言,英国缺乏将数学人才集中培养的制度化安排。至于这是好是坏,我不好评判——我自己就从未经历过这类训练。

《中国科学报》:你自己参加过奥赛吗?

希钦:没有,我可能也不擅长那种题型。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奥数类的问题。

《中国科学报》:您如何看待中国当前在科学研究,尤其是数学领域的崛起?

希钦:中国正成为全球数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许多曾在欧美受训的中国数学家选择回国,建立高水平研究团队。中国数学界与欧美机构的合作网络正在扩大,我所在的一个西班牙马德里研究组就与上海某高校建立了合作。

从研究层面看,中国有大量有天赋的数学家,也设立了基础科学奖项,积极寻求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期刊编辑,我审阅了很多来自中国的论文,也经常邀请中国审稿人,这说明中国具备数学专业知识和人才。不过,论文质量存在差异,有些非常优秀,有些则属于“增量式研究。

《中国科学报》:为什么人们常说“数学王国”,但很少说“物理王国”或“化学王国”?

希钦:也许是因为数学更加纯理论吧!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数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希钦:数学正变得越来越抽象。今天的数学家倾向于用更复杂的语言表达思想。这带来一个挑战:当我们在咖啡桌旁讨论问题时,所使用的概念日益艰深,有时甚至难以在脑中完整把握。

最近有个例子:德国数学家彼得·朔尔策的工作,他本可以更早获得菲尔兹奖。他完成了一系列非常精深的工作,其中有一个关键引理,看起来是正确的,但起初没有人独立证明它,后来才被计算机验证。

这或许预示着一种趋势:未来我们可能需要借助计算机——不仅是验证证明,更是帮助我们理解和探索复杂概念。菲尔兹奖得主蒂姆·高尔斯就预测,十年内这类计算机辅助证明可能会变得非常普遍。当然,这样做的一个缺点是,需要消耗多少算力?总不能为了证明黎曼猜想而去建一座核电站吧。

《中国科学报》你如何看待全球,特别是亚洲国家推动STEM教育的趋势?

希钦:我们生活在一个被STEM技术产物包围的世界——手机、互联网等等无处不在。理解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这些科技产物,更好地分析接收到的信息。这远不止是用计算器套用公式那么简单,而是复杂得多。所以,STEM教育无疑非常重要。

不过,我也要强调:STEM固然重要,但不应以牺牲人文、艺术等其他学科为代价,社会的发展依赖多元知识。不过,在快速变革的现代社会,尤其是亚洲国家,STEM教育的重要性可能高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正处于技术崛起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对STEM 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arXiv将不再接受计算机科学综述 科学网2025年10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从寒到暖,热木星为何要越过“雪线” 警惕颜色鲜艳食品中的合成色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