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科技互联互通日益深化,开放科学及其核心是什么?它又将如何重塑全球科研生态?
“开放科学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一场文化变革,通过共同合作与努力,从而把知识转化为真正的全球公共产品。”近日,在“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之平行论坛“开放科学:全球合作的前景”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开放科学与全球伙伴专委会(CCOS)主席杨卫说道。
论坛现场,来自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出版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如何构建开放包容的科学,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全球团结。会上,由CCOS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合发起的“开放知识与数据共享平台Open for Science”正式发布。
“科学的生命力根植于流动与多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执行主任Marcelo Knobel在会上表示,“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开放科学机制,就像是‘科学的氧气’一般,让科学家能够跨越国界、穿越文化,在不同语境中交换思想。”
“开放科学:全球合作的前景”平行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全球南方语境下的开放新范式
“现如今,科学的地理版图正在变化,越来越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正通过能力建设项目崭露头角。”Marcelo Knobel认为,识别、培养并支持全球南方的科研人才,已不再是道义选择,而是关乎科学未来乃至人类命运的根本需求。
这一趋势下,全球科学发展的公平性问题愈发凸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黄金霞援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指出:“在77个成员国中,三分之一尚未建立国家级科研与教育网络,超过半数缺乏推动开放科学的基本政策框架。”
面对这一结构性困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提出:必须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具参与性的科学体系,确保数据、知识与基础设施的普遍可及,同时尊重伦理规范、知识产权以及知识贡献的多样性。对此,Marcelo Knobel直言:“仅靠善意无法弥合鸿沟,必须要推动深层的结构性变革。”
Marcelo Knobel从五个方面给出破解路径:一是弥合基础设施鸿沟,保障发展中国家科研人员平等获取数据库、计算资源与实验平台;二是打破语言壁垒,通过多语言平台与 AI 翻译服务,让科学家能用母语贡献知识;三是改革评价体系,弱化高影响因子的唯一主导地位,认可对本地社区能力建设与问题解决的价值;四是强化能力建设,既要培养个体,更要提升机构整体科研韧性;五是保障数据主权,让所有国家掌控本国数据,在合作中享有公平权益。
黄金霞对此深表认同。她进一步指出,开放获取、开放数据与开放科学治理三者缺一不可。“尤其对于最不发达国家,我们应提供开源工具包,甚至探索如非洲等地的区域性协作模式,帮助其跨越数字鸿沟,融入全球知识生态。”
然而,实践仍面临具体挑战。结合自身经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科学与数据部主任朱明指出:“我国的大科学装置虽已向全球开放观测申请,但海量数据的国际传输成本高昂,且安全策略限制远程访问,许多用户不得不亲赴现场。”
但他也对未来充满期待:“随着AI技术的发展,语言、距离、文化等传统障碍将逐渐消融,开放科学终将成为常态。”
在这一全球进程中,中国的角色备受瞩目。Marcelo Knobel特别提到:“过去半个世纪,中国通过科学与教育实现的深刻转型,已成为国际学界公认的典范。中国始终坚信,科学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可持续未来的坚实基石,这份坚定信念令人由衷敬佩。”
Open for Science发布,搭建科学开放共享之桥
平行论坛现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发布了“中国知识与数据共享平台Open for Science”(简称Open for Science平台)。
黄金霞表示:“Open for Science平台是中国倡议构建的一个国际共享网络的起点。我们首先把中国科学院内部已有的开放资源互联互通起来,再以此为基础,推动跨国、跨区域的协同。”
据她介绍,平台当前以中国科学院的“四类资源”为示范:科技文献(以PUBS Scholar为代表)、科学数据(依托国家及中国科学院属数十个数据中心)、开源软件,以及重大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
“这些资源本身已有较高开放度,但分散在不同系统中。我们的任务,是在尊重各机构管理权和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通过元数据的汇聚与标准化,实现‘一站式发现’,而非全文集中存储。”黄金霞说。
在学科覆盖上,她表示,平台面向全科技领域,但优先聚焦地球科学、粒子物理、天文学和生命科学等中国科研活跃且数据密集的领域。“这些领域的科学家逐渐开始自发地实践‘数据+模型+算力’新科研范式,我们希望Open for Science能成为他们的支撑平台。”
在平台搭建过程中,统筹协调是最大难点。黄金霞坦言,目前国家层面尚无统一的开放科学行动方案,虽有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但要真正实现“把数据请上同一张桌子”,仍需更高层级的统筹机制。
面向未来,平台将坚守普惠导向。“我们会向全球社区,尤其是缺乏基础设施的发展中国家,开放开源软件包与平台工具。”刘细文说道。
他同时向全球科研机构与研究者发出邀请:“Open for Science 不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共建、共享、共治的生态,应该汇入多方的力量,共同整合数据、文献、代码与知识,让科学真正回归开放、协作与共享的初心。”
以平台为媒,从自主示范走向全球共建
在杨卫看来,开放科学不仅是全球科研范式的深刻变革,更是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服务全球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
“全球南方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显著短板。中国的开放科学平台,正是要成为服务这一区域的主流开放科学基础设施。”他说。
在国际合作层面,Open for Science 平台已迈出实质性步伐。黄金霞表示,依托 2024年G20峰会期间中国与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的“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平台正与欧洲 OpenAIRE、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青年联盟等机构积极联系,探讨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共享网络联盟的合作共建。
“当前美国的NIH平台实行公共获取政策,本质上仍以本国纳税人优先;欧洲开放获取起步较早、体系成熟,但其服务重心也主要面向发达国家。”杨卫指出,相比于国际上已有的开放科学平台,中国开放科学平台的使命不是重复建设,不是做最大的平台,而是“成为全球南方的示范样本,同时面向世界搭建最包容的合作桥梁”。
为实现这一目标,杨卫提出,未来的开放科学国际共享网络应采取“联邦式架构”,允许各国机构在保留数据主权的前提下,按统一标准接入网络。
黄金霞补充道:“我们先把自身可开放资源治理好、展示好,让世界看到中国推动开放科学的诚意与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带动更多国家共建共享,让科学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