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12 20:44:17
选择字号:
专家共议粮饲联产增收破解“种养割裂”困境

 

11月8~9日,粮饲联产增收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替代玉米新型能量饲料资源开发与产品创制”项目现场会在浙江宁波举行,会议以“粮饲联产增收”为主题,聚焦国家饲料粮短缺重大战略需求,共同探讨农艺创新新质生产力,为推动我国节粮低碳种养融合模式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此次会议由该项目组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宁波宁兴涌优饲料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会议现场。中国农科院畜牧所供图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口粮稳、饲料紧”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2022年饲料用粮占比首超口粮,精饲料消耗量达4.54亿吨、占粮食总产量近半,预计2030年需求将突破3.3亿吨。而“种养割裂”导致种植业每年产生的30多亿吨茎叶鲜重资源饲用率不足40%,大豆等高蛋白原料高度依赖进口,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

作为立足我国农业实际提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粮饲联产增收”动议核心是通过“农机—农技—农艺”三位一体融合,实现粮食生产与饲料生产协同增效,精准破解“种养割裂”与资源浪费并存的困境。该动议已被纳入《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从技术实践上升为国家农业科技发展导向。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唐湘方介绍,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的“替代玉米新型能量饲料资源开与产品创制”项目,是推动国家饲料粮短缺重大战略具体实施的核心载体。该项目以“大食物观”为指引,构建“菌酶工具—替粮技术—日粮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成功攻关形成21项关键技术,通过技术应用破解非粮原料利用难题,部分场景已实现节省玉米等精饲料15%~30%。

在此基础上,这些技术进一步集成形成谷饲、果饲、薯饲、籽饲四大类联产模式,预计将实现“提升30%农地综合产出、减少18%饲料粮进口依赖”的发展目标,不仅让动议的战略构想逐步转化为产业实践,更拓宽了饲料来源、降低了养殖对粮食的依赖,重构了种养融合的农业生产体系,为破解“人畜争粮”、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与会专家高度认可项目成效,认为其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贡献了“以科技破解资源约束”的中国智慧,建议进一步强化区域适配性技术研发,扩大示范推广范围,更好发挥技术对粮食安全的支撑作用。

据悉,项目组将聚焦核心技术深化、成果规模化推广,持续完善“农机—农技—农艺”三位一体体系,让粮饲联产模式在更多地区落地生根。

会议还设置了粮饲联产增收技术成果发布,水稻谷饲联产增收—收获打捆农机农艺、饲料高值化加工及奶牛高效饲喂现场观摩,以及最新科研报告交流等活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arXiv将不再接受计算机科学综述 科学网2025年10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从寒到暖,热木星为何要越过“雪线” 警惕颜色鲜艳食品中的合成色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