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学术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阎海峰在致辞中指出,华东理工大学以“文理相济、服务国家”为宗旨,已构建起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体系。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本次论坛可谓正当其时,意义非凡。
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吴柏钧作研究院工作汇报,系统介绍了研究院自2023年6月成立以来在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他介绍,研究院将启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重大专项,着力建设现代化数据库与案例库,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注入新动能。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挑战与拓展进行了分享。他指出,植根于欧洲经验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在解释中国发展时存在局限,经济学界应高度重视来自中国的“原创性”经验,从中汲取养分,以拓展和深化对经济发展的理解。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天夫探讨了数字技术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及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建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他认为,数字技术正重塑社会协作边界,中国应系统总结实践经验,构建具有解释力的概念体系与跨学科方法,推动标准与制度模式输出,把握数字时代知识体系与全球话语权构建的关键窗口。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文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西方现代化叙事的局限性以及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展开论述。他强调,应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固有叙事,推动科技与人文协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论坛还设有“公共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视野的治理创新与政策设计”“中国式现代化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三个分论坛。
本次论坛由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主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