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12 16:15:06
选择字号:
牙种植体周炎与牙周炎有本质性不同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口腔种植技术已经逐渐成为缺牙修复治疗的首选,具有可靠的临床预期和远期疗效。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发现,作为种植体晚期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以进行性边缘支持骨吸收为特征的种植体周炎,已有相关研究文献显示其发病率高达22%,而在患者水平更达57%。”,中国医师协会口腔种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口颌系统重建与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教授李德华介绍,“它严重威胁着种植技术的未来发展。”

但是,当今口腔医学领域对种植体周炎的一个主流认识是:种植体周炎类同于牙周炎,是一种口腔致病菌介导的感染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牙周炎相同,由菌斑堆积引起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症,进而造成种植体周围支持骨吸收,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将导致种植体脱落、失败。但是相关文献中却也不乏相反的科学发现,如有学者指出“种植体周炎不是牙周炎”,或提出了种植体周炎的“异物反应失衡学说”。

可以看出,目前有关种植体周炎的发病机制尚存在很大争议,相关假说还缺乏可靠科学证据。

李德华的研究团队通过动物模型发现在无菌条件下注射钛颗粒引发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骨结合种植体边缘出现骨吸收现象,并证实其潜在机制,为异物反应失衡假说提供了证据支持。

为此,李德华和同科室的刘毅、王飞在《空军军医大学学报》2025年10期的“名医论坛”栏目刊发题为“牙种植体周炎:一种口腔种植材料相关的并发症”论文,从种植体周炎与牙周炎之间区别入手,重新审视种植体周炎并发症,以利于更好认识其发病本质,从而为临床防控与治疗提供有效的技术和策略。

李德华、刘毅、王飞的论文系统性对比揭示二者存在本质差异在四个方面:一是解剖结构差异,种植体周围缺乏牙周膜,软组织封闭薄弱,对细菌感染物理屏障功能差;二是组织病理特征,种植体周炎病变区炎性浸润范围更广更深,浆细胞、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密度更高,且常伴钛颗粒;三是免疫应答特性,以先天免疫异常激活为主(Toll样受体/TNF通路亢进),中性粒细胞浸润显著,M1型巨噬细胞极化增强,适应性免疫中Th17反应及B细胞活化突出;四是微生物群落差异,虽存在与牙周炎重叠的病原菌(如红色复合体),但也特有葡萄球菌、肠道菌等,且钛颗粒释放可扰乱微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他们认为种植体周炎本质是微生物-生物材料(钛颗粒)-宿主免疫(先天免疫失调/异物反应)三者复杂交互所致的独特并发症,优化防治策略需基于此多因素交互理论。在病因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多组学联合诊断提高种植体周疾病的诊断率,并开展靶向巨噬细胞或益生菌等种植体周疾病的新疗法。

相关论文信息:https://link. cnki. net/urlid/61. 1526. R. 20250825. 1247. 00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arXiv将不再接受计算机科学综述 科学网2025年10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从寒到暖,热木星为何要越过“雪线” 警惕颜色鲜艳食品中的合成色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