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跨学科对话——探索艺术与科学融合新路径 |
|
第二届艺术、心理、脑科学暨神经美学论坛成功举办 |
|
|
2025年11月1—2日,第二届艺术、心理、脑科学暨神经美学论坛于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探讨神经美学在实践领域的创新应用。神经美学作为艺术与科学交汇的新兴学科,正从概念探讨走向现实应用。论坛主席、清华大学教授高小榕表示:“艺术家是天然的神经科学家,而科学将为我们理解美、创造美提供无限可能。”
据悉,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主办,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拉班研究中心承办,北京舞蹈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清华大学-同方知网数字人文联合研究中心协办,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提供学术支持,汇聚了艺术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数字人文、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高小榕。受访者供图
本届论坛呈现了多项利用神经科学技术解码艺术的前沿研究成果。哈尔滨音乐学院宋飞院长与清华大学团队合作的二胡演奏实验首次直观展示了演奏者与聆听者之间存在的“脑间同步”现象。
二胡演奏实验。受访者供图
论坛高度关注艺术与神经美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指出,过去的舞蹈理论过于强调视觉生理性与知觉情感性的分离,但神经美学的兴起昭示着“科学与艺术总在山脚分手,又在山顶相遇”,二者的意义与价值殊途同归。
神经美学并非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深层意义上的融合与共创。它一方面运用脑电、核磁共振等尖端观测技术,将“美感”这一抽象的精神体验转化为可量化的神经信号,揭示出艺术如何激活大脑中的奖赏回路、引发不同个体间的脑波同步;另一方面,它又植根于哲学思辨、艺术史论与文化研究,致力于阐释“意境”、“崇高”等经典东方美学范畴的深层内涵。
在实景脑科学互动工作坊中,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任冬生与演员佟丽娅展开对谈,分享在艺术与科技交融中的创作实践。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沉浮分享了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创作巨制《中轴华章》的心路历程,强调了艺术创作中“心动”而后“行动”的深刻体验。
北京歌剧舞剧院编导王圳冰、黄云松,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金格与清华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博士研究生韩娅非就第14届荷花奖获奖舞剧《破冰》展开对谈,探讨舞蹈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实现情感、审美与价值的传递。
此外,论坛多场专家汇报展示了神经美学研究是如何架起连通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技的桥梁,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神经美学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领域的深度探索,昭示着神经美学研究具有广阔的结合范围与应用前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