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3级硕士生周恒在国际顶刊《先进材料》发表成果。其研发的新型碳纤维结构超级电容器让无人机“机身即电池”成为可能,有望为破解无人机“续航载重不可兼得”的困局提供全新思路。
据介绍,随着我国“双碳”目标推进,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机场巡查、城市配送等领域。当前的主流无人机机身采用航空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仅为钢的1/4,强度却是钢的7倍,能最大程度减重。然而,传统的电池系统却成了减重的“绊脚石”。
据周恒计算,一架载重5公斤的物流无人机,电池重量就达到3公斤,同时还需要增加0.5公斤配重保持平衡,一些企业为了让无人机能够多飞5公里,不得不减少1公斤货载,这种不得已的“取舍”让很多企业陷入两难。
“传统思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像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空间越来越小。”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恒的导师,南航教授朱孔军接触到“结构储能一体化”概念,便灵光一闪:“能不能让机身结构本身储能?”此后,他便带领学生们着手研发碳纤维结构超级电容器,周恒便是其中之一。
在导师指导下,周恒将碳纤维电极和环氧树脂基固体电解质结合,尝试做成“能承重的储能器件”,历经近百次试验后,团队终于做出了达标样品。
“普通储能设备受压后储电量会降,我们的反而更好。”周恒解释,材料受压时结合更紧密,电传输更顺畅。更难得的是,该材料还具有抗损坏能力。用刀片划口子、用钻头钻孔后仍能进行工作。此外,它们还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组合:需要更高电压时就串联,需要更大容量时就并联。
周恒以一组模拟数据描绘了团队的技术目标:让一款现载重5公斤、续航20公里的无人机,在将电池从3公斤减至2公斤的同时,将载重提升至7公斤,续航延长至30公里。“这旨在让以往两架无人机的任务,由一架高效完成,从而实现作业效率的倍增。”
“卫星太阳能电池板支架、飞机机舱壁都能用,既减重又能供电。”“若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下,超级电容器还能保持八成以上性能,能用的地方就更多了。”他憧憬将研究深入推进,拓展到航空航天领域,“让无人机飞得更远、载得更重,为绿色物流和航空航天助力。”
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514323
周恒(右)与导师在一起 南航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