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在上海举办 |
|
《教育学术期刊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文风建设的倡议》发布 |
11月1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189家单位的近300位专家学者和期刊代表齐聚,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视野下的知识生产:挑战、机遇与变革”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教育理论创新与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思想活力与发展动能。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高宝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会上发布了《教育学术期刊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文风建设的倡议》,主要包括十个方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崇尚求真务实,避免浮夸虚饰;恪守学术诚信,善用智能工具;倡导问题导向,增强现实关怀;强化研究伦理,保证技术使用合规;建立健全智能审稿、编校与监管制度;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引导积极的研究旨趣;促进跨界交流,提升传播效能;鼓励开放协作,促进知识共享;担当文化传承使命,推动国际学术对话。
《教育学术期刊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文风建设的倡议》发布仪式。图片由上海师范大学提供
主旨报告环节,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张民选以《回望与担当:创建UNESCO-IISTEM与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题,回溯了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80年的历程,呼吁中国学者从“学习借鉴”转向“全球贡献”,为全球教育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探索与争鸣》主编、编审叶祝弟围绕《跨学科与AI时代的知识生产:现状、变体与难题》,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给人文学科带来的危机与生机、新一轮跨学科的核心特点与多元形态、人工智能(AI)时代教育知识生产的跨学科实践等角度进行了分享。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常务副主任吴砥聚焦《智能技术进步与教师素养的提升》议题,结合实证数据阐释了智能技术赋能教育从“自动化”迈向“认知化”的演进过程,强调需高度重视智能时代教师数字素养,并分享了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等实践案例。
随后的主编圆桌环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主编叶富贵、《教育科学》主编杜岩岩、《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副主编李春萍、《教育研究与实验》副主编岳伟、《中国远程教育》主编贾玉超围绕“教育强国视域下的知识生产”展开了深度对话。青年圆桌对话环节,五位青年学者则围绕“教育学本土标识性概念生产”“学术发表与学者成长生态”“人机协同知识生产”等议题分享见解。
年会期间,参会代表同步开展分组交流,围绕“教育理论刊物推动本土理论创新”“数字化转型机遇与挑战”“教育理论刊物在学风文风建设中的主动作为”“国际影响力提升路径”等议题展开研讨。
本次年会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承办,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报》编辑部协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