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5 10:35:40
选择字号:
博物馆馆长亲自授课!这所高校美育课开启“顶配”模式

 

“这门课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之旅。从石峁遗址到汉阳陵文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故事。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美育的重要载体。”

11月2日,深秋时节的汉阳陵百亩银杏林尽染金黄,坐落于此的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迎来西北工业大学“馆长带你看文物”美育通识课程师生,共同举行结课仪式并完成本学期最后一堂现场教学。在现场,化学与化工学院大三学生马嘉慧道出了上述感受。

“馆长带你看文物”美育通识课程师生,共同举行结课仪式。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仪式上,校方向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何宏、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王自力等专家颁发“博物馆课程美育导师”聘书,并授予全体学员结课证书。

“馆长带你看文物”是西北工业大学本学期创新推出的美育通识课程。围绕新时代“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使命,学校充分挖掘博物馆在美育中的独特价值,联合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大唐西市博物馆等七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共同打造以“道在器中——博物致知·以美”为理念,构建馆校共融、双向赋能、三位一体的博物馆美育新路径。

师生共同参观汉阳陵博物院。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本学期课程中,七大博物馆馆长亲自授课,围绕“西安碑林的保护与传承”“文景之光教育传承”等主题展开深入讲解。教学场所遍及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多家文博机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推动学校美育、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总师育人文化”深度融合。

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校,西工大开设此课以来,在学生中反响热烈,甚至出现“一课难求”的景象。课程负责人、艺术教育中心首席专家刘惠谈及课程初衷时表示:“一方面,我们希望借助传统文化实现美育的‘反哺’;另一方面,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全国顶尖的博物馆资源。将课堂搬进博物馆,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博物馆通过文物的原境陈设、空间叙事与沉浸体验,有效弥补了高校美育中‘现场感’的不足,让美育更具温度。”

历经一学期的探索,刘惠希望学生实现三重“对话”:与历史对话,在触摸文明遗存中确立自身的历史方位;与艺术对话,通过文物感知历代审美的巅峰凝结;与自我对话,在千年智慧面前反思当代责任。“我相信,年轻一代在面对古代文明时,会认真思考自己应如何接续与传承。”

师生共同参观汉阳陵博物院。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课程在学生中收获广泛好评。

微电子学院大三学生李喆表示:“课程围绕美育熏陶与中华文明探源展开,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讲座+访学’的形式非常新颖,馆长的讲解拉近了我们与文物的距离,现场教学则让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

机电学院大二学生张子瑜谈到:“在馆长的引导下,我们学会了从展览逻辑、工艺细节到美学意蕴全面鉴赏文物。文物不再是沉默的古物,而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的多元艺术价值真正提升了我们的审美能力。”

据悉,西北工业大学将以“馆长带你看文物”为起点,持续深化与各大博物馆的“校馆融合”培养模式,组建联合教学与研究团队,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开展学术研究。学校已与多家博物馆签订协议,设立美育实践基地,聘任馆长担任美育导师,将博物馆优质资源全面融入学校美育体系。

“馆长带你看文物”美育通识课程师生,共同举行结课仪式。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作为合作模式下的首门课程,“馆长带你看文物”仅仅是一个开端。西北工业大学计划在未来两年内,与各博物馆紧密合作,分批建设“博物馆与文明对话”“博物馆里的汉字文化与审美解读”等16门课程,构建涵盖7门通识理论基础课、5门审美素养提升课和4门创新实践拓展课的博物馆美育课程群,形成“对话·深思·创意”三层递进的美育课程体系。

这一系列博物馆美育课程的推进,有望成为西北工业大学“总师型”人才培养的文化铸魂工程,不仅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底蕴,更在文物凝聚的千年智慧中,涵养工匠精神,激发跨学科创新思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撒哈拉沙漠将迎来更潮湿、更绿色的未来 斑彩菊石为何如此艳丽
特殊引力波事件指向“第二代黑洞”存在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通过工艺验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