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2日,中国科学院第八届科学节北京主场活动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植物所)举办。
活动现场。 植物所供图
活动现场,植物所以丰富多彩的展示和互动活动,参与了主场各版块。在“嗨剧场”,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与观众分享科研人生,讲述了他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展现了科学家的精神和情怀;在“创新展”,公众看到了植物所牵头创建的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如何支撑国家大农业战略,现场的沙盘模型直观呈现了草牧业四大核心示范区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场景;在“创工坊”,参与者用叶绿素荧光成像仪拍出叶片荧光照片;在“科学之美”,大家通过影像体会植物科学的魅力;在“科创荟”,有植物所主办的各类期刊展示,还为公众提供了特色植物文创产品,体现科学与美学的融合。
在植物所专属的“零距离”版块,特别引入了“通关零距离”打卡模式,公众可手持通关文牒,走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科研一线与科学家面对面,了解植物科学前沿创新成果,开启植物科学探索之旅。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公众学习了植物标本的压制方法;了解了芳香植物、牡丹、葡萄等经济作物的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以及紫花苜蓿、高粱等饲草作物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体验了激光雷达技术在植被调查中的应用;探索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奥秘。大家还听到树木年轮跨越千年背后的故事,领悟植物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策略。
作为北京最早引种驯化雪松的科研单位,植物所还结合裸子植物系统与发生的科研进展,围绕雪松开展了雪松繁殖、球果解剖等一系列互动体验,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公众理解植物迁地保护的科学意义和国家植物园的核心功能。
科学节期间,植物所所史馆、大数据与AI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温室群(展览温室、兰苑、蕨苑)等重点科普场所也向公众进行了开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