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学术年会于2025年10月31日—11月2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轻型涡轮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长时规模储能重点实验室承办,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导,汇聚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工业界的70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青年科研人员,共同探讨工程热物理领域的前沿突破与产业应用,助力国家“双碳”战略与能源革命。
大会开幕式现场。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本届年会设置工程热力学、热机气动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燃烧学、多相流、流体机械六大核心分会场,143个平行分会场,宣读了28个分会特邀报告和1539篇口头交流论文,展示了999篇墙报交流论文和54件科普作品。
会议同步举办省级学会交流会、青年学者沙龙、高校设备展、交叉学科论坛、女科学家论坛、工业论坛及科普分会场,形成“学术研讨+产业对接+科普传播”的多维生态。
在省级学会交流环节,各省级学会分享了特色成果:广东省学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协同;浙江省学会在燃烧学会议与产学研融合方面成效显著;上海市学会通过“翁史烈优秀青年人才奖”培育青年学者;陕西省学会依托西工大深耕航空动力领域;湖南省学会积极承办全国会议与学科竞赛;江苏省研究会凭借专委会体系与品牌论坛服务区域发展。各省学会秘书长围绕六大议题与总会及中国科协领导深入探讨:推动活动共建与奖励推荐;引入国家级科普资源;强化学科竞赛与教师培养;探索会员互认机制;拓展人才举荐渠道;设立科技奖评审推荐路径。与会领导积极回应,表示将完善联动机制。
本次交流会构建了高效协同网络,为工程热物理学科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产学研融合方面注入新动能,为全国学会体系共建共享奠定坚实基础。
青年学者论坛聚焦氢能储运、微纳尺度传热、航空发动机流动控制等前沿方向,展示青年团队在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研发、AI赋能热物理仿真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女科学家论坛汇聚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分享女性在工程热物理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围绕“科研平衡之道”“青年女性成长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激励更多女性投身科学事业,为工程热物理领域注入温柔而坚韧的“她”智慧。
年会创设高校设备展,汇聚了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尖端科研设备与创新成果。展览通过实物展示、动态演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全面呈现高校在能源动力、热物理仿真、低碳技术等领域的最新突破。
在工业设备展上,华科冷芯等27家行业标杆企业携前沿设备重磅亮相,集中呈现工程热物理技术在智能制造、新能源装备等领域的产业化突破。展区通过实物演示、互动体验等形式,生动展现热物理技术如何赋能高端装备能效提升与工艺革新。展会组织院士专家与企业面对面研讨技术瓶颈,助力企业精准匹配上下游资源,深度把握绿色制造、数字化转型等产业风向,为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链协同创新注入新动能。
工业论坛汇聚国家能源集团、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等30余家龙头企业代表,与学者共议技术转化难题,加速推动热物理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交叉学科论坛汇聚工程热物理、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顶尖学者、企业领袖及政策专家,打造多学科交叉的思想盛宴。论坛设置专题研讨,深度探讨技术跨界融合路径。
科普分会场通过微视频、现场互动等形式,打造沉浸式、互动性强的科学探索空间。扩大知识传播覆盖面,激发公众对前沿科技的兴趣,为科技创新培育力量。
优秀基金分享环节聚焦工程热物理领域前沿方向,精选出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卓越的基金项目进行展示,深入剖析基金资助下的科研成果,涵盖高效能源利用、先进热管理技术等关键领域。不仅为科研人员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桥梁,促进知识共享与思想碰撞,还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宝贵经验与方向指引,推动工程热物理学科持续发展,助力我国能源领域科技进步。
在11月2日下午的年会闭幕式上,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致闭幕词,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赵天寿,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高翔,太行实验室副总师王雷作特邀报告。闭幕式上还颁发了2025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优秀墙报奖、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交叉学科论文奖以及第五届“零碳未来创新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并为2026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学术年会学科分论坛举办单位进行授旗。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