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奔赴深海采火?源火采集地选在何处?如何突破技术难关实现深海采火?……11月1日,一场融合深海科技与体育精神的海洋专题科普讲座在广东科学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多功能厅精彩开讲。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第十五届全运会“源火采集”执行组副组长冯强强,针对公众关切的这些问题,一一给出了详细解答。
冯强强作分享。主办方供图,下同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科技局、广州市海洋地质调查局联合主办,广东科学中心、广州科普联盟共同承办。讲座不仅为公众揭开了第十五届全运会与残特奥会海底源火采集的幕后神秘面纱,更引领公众走进我国自主深海科技的“硬核世界”。活动采用“线下+线上”模式,参与观众累计超过2万人次。
冯强强作为源火采集装置方案设计、研发与集成的核心负责人,现任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技术方法研究所深潜室主任,长期致力于海洋调查技术与深海机器人研究。在讲座中,他以《“海马”号深海采火记》为主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观众近距离领略我国科研团队的强大创新实力。
冯强强介绍,源火采集的关键地点选定在南海“海马冷泉”这片深海中的“绿洲”。选择这里,不仅因为它是独特的生态秘境,更因其蕴藏着可燃冰等珍贵资源。而前往“海马冷泉”完成采火任务的核心装备,正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马”号4500米级遥控作业型潜水器(ROV)。
活动现场。
“海马”号作为国家863计划重点科研成果,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发。历经6年艰苦攻关,它实现了我国大深度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零的突破”。其最大工作水深可达4500米,配备主从式7功能与5功能机械手,能够精准完成定高、定深、定向作业。自投入使用以来,“海马”号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西太平洋矿产资源勘探等任务中表现卓越,曾发现我国管辖海域首个海底巨型活动性“冷泉”,并将其命名为“海马冷泉”。
本次科普讲座紧密结合第十五届全运会与残特奥会这一全民瞩目的热点,既是对我国深海科技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科技与体育跨界融合的生动实践。讲座内容精彩纷呈,深受观众喜爱。现场,不少观众积极与专家交流互动,深入探究我国深海科技成就。
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分享“海马”号的采火故事与科研历程,激发公众对海洋探索的浓厚兴趣,大力弘扬“科学、实干、自强、创新”的“海马精神”,助力提升全民海洋科学素养,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